[摘要] 商業活動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進行的。中國傳統社會形成了以儒家商業倫理思想主要內容的價值觀念。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先義后利、尚中貴和、誠信為本等商業倫理思想,在現代商業活動中仍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儒家商業倫理商業活動價值
商品交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進行的。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先義后利、尙中貴和、誠信為本等商業倫理思想,在現代商業活動中仍具有重要價值。
一、仁愛至上
“仁愛”是儒家學說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也是其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孔子對“仁”作了大量論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下引此書只注篇名)“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在儒家思想中,仁具有多種內涵,其核心和主要內容是愛人。孟子說:“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仁愛作為儒家倫理的一般道德原則,其出發點是“親親之愛”,但又不限于親親之愛,而是從親親之愛出發,推己及人,把“愛人”推及到全體社會成員,即“泛愛眾,而親仁。”(《學而》)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人,自然就會形成協調和諧的人際關系。
儒家“仁愛至上”的精神對于現代商業活動具有重要啟示。首先,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對內要善待員工,尊重人、信任人、愛護人。知人善任,以信任來換取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使員工和企業同呼吸,共命運,最終換來企業的業績。其次,對外應當樹立“消費者第一”的理念。市場主體應為消費者提供質量過硬的產品和服務,在消費者滿意中獲得企業的利潤。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以社會分工為前提,是為滿足他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生產的,因而生產的是使用價值,只有產品對別人有用有利,適銷對路,才能實現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因此,企業在交換中應考慮對方的利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先義后利
“義”是指人的道德價值;“利”是指人的功利價值或物質利益。在如何處理義與利的關系上,儒家提出了“先義后利”和“以義取利”的思想。孔子一再強調“見利思義”(《憲問》);“見得思義”(《季氏》)。在孔子看來,一個是否有“義”是一個原則性的大問題。孔子并非一概地否定對“利”的追求,只不過認為在富貴利祿面前,不能喪失道德良心,而只能循義而求之。
儒家“先義后利”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事生產和經營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一定要先義后利,以義取利。在義和利發生矛盾時,必須讓利盡義。當今國內外所有業績卓著的企業,都是反對“見利忘義”,主張“先義后利”的。這不僅體現在它們一般都重視做善事和促進地區與全社會繁榮上,還更主要體現在它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都十分注意不損害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但也有少數企業,“見利忘義”,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道德,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以不義得之,必以不義失之,未有茍得而能長也”(黃石公《素書注》)。只有遵循先義后利、見利思義、義利兩全的道德準則,才能使企業在義利兩全中實現發展目標。
三、尚中貴和
“中”就是“中庸之道”。孔子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和”就是“以和為貴”。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學而》)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尚中貴和”的理念對于現代商品交換活動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一是應注重不同經營者之間的互利合作,尋找共同生財之道,所謂“有錢大家賺”。提倡既競爭又合作,反對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你死我活,相互吞并。二是應提倡對顧客的和氣態度,處處為顧客著想,樹立“顧客是上帝”的服務意識。三是應注重企業內部的人際和諧。要求領導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合情合理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員工應體諒企業的困難,增強對企業的支持意識;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員工之間應互助合作,克服本位主義,樹立全局觀念,增強彼此之間的協作意識等。
四、誠信為本
誠信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疇之一。在孔子看來,“信”是一個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據,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軏,小車無輗,其可以行之哉?”(《為政》)他還大力主張“謹而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提倡“以信交友”。因為“信則人任焉。”(《陽貨》)孔子還提倡以信治國、取信于民。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學而》);“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誠信作為一條重要的道德原則,既是人立身處世、自我修養的基本原則,也是人們進行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原則。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商界逐漸形成了“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人無信不立,店無信不開”,“誠招天下客,信攬四方財”。司馬遷把商人分為“義商”和“奸商”兩類。“義商”恪守誠信無欺、公平交易的原則,深知“黃金有價,信譽無價”。“奸商”則作偽欺詐,牟取暴利,唯利是圖,到手為快,不知“信義”為何物。
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更離不開誠信這一商業倫理原則。誠信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準則,是構建市場經濟商業倫理的基石。就個別企業來說,誠信是是企業的形象,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企業缺乏誠信,就沒有生命力,就會陷入困境,甚至破產;企業講求誠信,就有強大的生命力,就能不斷的發展。就整個社會而言,市場經濟愈發達,就愈要求誠實守信。沒有誠信,就沒有商品等價交換,就沒有秩序,就沒有市場,經濟活動就難以健康發展。
儒家的商業倫理思想極其豐富。除上述內容外,儒家還提倡“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與時轉貸貲”的應變精神,“周則不比”的團結精神;“見危授命”的犧牲精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自我批評精神等。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儒家的商業倫理思想,發揮其在現代商業活動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