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縣域主導產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縣域主導產業的形成、成長和演替過程,揭示了縣域主導產業的階段發展規律,在正確認識東中西部縣域主導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政府支持主導產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 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產業轉移產業集聚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范圍內,依托縣城和中心鎮,以市場為導向,以非農經濟為主導,通過縣級政府調控,優化配置資源,協調發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各階段,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導向性和帶動性作用,市場前景廣闊、技術進步較快的產業稱為縣域主導產業。其主要特征是:達到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具有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和發展速度,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存在著較強的前側、后側和旁側效應,容易實現跨縣域配置資源;對高新技術成果吸收性好、應用效果高。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成果創新速度的不斷加快,主導產業對縣域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因此,揭示主導產業的發展規律,提出政府支持主導產業發展的途徑,對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一、縣域主導產業的形成和成長與演替
對許多縣域主導產業發展的歷史考察均表明,縣域主導產業發展都會經歷形成、成長和演替三個時期。
1.縣域主導產業的形成。縣域主導產業的形成主要有三種方式:(1)戰略產業的相關技術取得突破性進步、市場需求迅速擴張,導致戰略產業轉化為主導產業;(2)對于擁有豐富的糧食、經濟作物和能源等特色資源的縣域,政府、企業或者地方能人依托當地資源和國內外市場,形成特色資源型主導產業;(3)對于要素成本較低的縣域,政府承接縣外成熟產業轉移并將其培育成為主導產業。這一時期縣域主導產業的價值總量較小,增長速度較慢,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競爭力弱,關聯效應較差,對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弱。
2.縣域主導產業的成長。縣域主導產業通過不斷吸納縣域內外各種經濟資源和創新成果,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在成長前期,受市場需求擴張和生產交易成本降低的雙重驅動,縣域內外相關企業開始向主導產業所在城鎮集聚,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主導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關聯效應有所加強。然而,諸多企業對土地、原料、市場的競爭,使得投資回報率有所降低。在成長中期,為了降低成本,企業間并購現象增多,要素和市場份額向技術水平高、盈利能力強的優勢企業集中,企業數量增長趨緩,但主導產業的價值總量增長迅速、關聯效應加強、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變大。在成長后期,為了提升企業競爭力,一些優勢企業開始與行業領先企業合資合作,從產品、技術、管理、組織等方面進行創新;為了突破縣域資源限制、降低生產成本、分散創新風險,一些優勢企業開始實施跨區域經營戰略。在這個時期,主導產業的特征表現為:依靠全面創新提高效益水平和競爭能力,價值總量增長速度趨緩并逐漸進入平臺期;企業數量基本穩定,優勢企業影響力增強;關聯效應強,對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大。
3.縣域主導產業的演替。特色資源的枯竭或其開發受到限制,市場需求逐漸萎縮,技術創新速度放緩,將會導致主導產業的生產能力過剩、市場過度競爭、價值總量難以獲得新一輪的增長。為了保持或者加快縣域經濟增長的速度,政府選擇和培育新的主導產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帶動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實現原有主導產業向新的主導產業的演替。
二、縣域主導產業的階段發展規律
縱觀發展歷程,可將我國縣域產業的發展演化分為三個階段,即自由(培育)發展的傳統階段、優勢產業凸現的整合發展階段、創新發展的一體化階段。
1.在自由(培育)發展的傳統階段,選擇和培育競爭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有利于改變第一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單核型產業布局、承接縣域外產業轉移和集聚要素資源。該階段的特征:第一產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產業布局為城鄉分離、縣城獨大的單核形態,產業發展基本處于自組織狀態,優勢產業還未形成。因此,需要培育能夠充分發揮本地特色和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集中使用資源,依靠非均衡發展帶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
許多具備低成本的土地、原料和勞動力等條件的縣域,通過承接縣外成熟產業轉移、促進其關聯和支持產業集聚,將承接的轉移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達到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產業布局的目的。許多礦產資源、農產品等特色資源豐富和自然環境、交通區位等優勢明顯的縣域,通過吸引要素資源向縣域集聚,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2.在優勢產業凸現的整合發展階段,引導和支持帶動力強的主導產業有利于加大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優化產業布局、集聚關聯與支持性產業和跨縣域配置要素資源。該階段的特征:第二三產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產業布局處于城鄉對立、兩個或多個中心鎮為核心的雙核或多核形態,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并購事件頻繁,要素資源向特色優勢產業及其優勢企業集聚。因此,需要支持關聯效應強、資源配置效果好的主導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許多縣域在中心鎮建立專業市場或工業園區,吸引行業領先企業落戶中心鎮,促進關聯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的網絡化效應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為了突破縣域經濟在資源和市場方面的有限性和不完整性,一些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跨縣域經營,在省域甚至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生產基地,進而提高主導產業的網絡化效應。
3.在創新發展的一體化階段,政府通過營造創新環境,為主導產業實現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和能力增強轉變提供必要的條件,促進縣域主導產業升級和演替。該階段的特征:三次產業結構較合理,產業布局為以多個專業鎮為核心的群核形態,核心企業由追求生產規模擴張向追求產品質量提升和競爭能力增強轉變。因此,需要通過為主導產業營造創新環境、加快主導產業演替,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為了使創新成果的推廣速度加快、推廣范圍拓寬,降低企業成本,許多縣域以政府投入為主,創建由縣域內外科教機構、龍頭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的官產學研合作平臺,提高研發的網絡化效應,提高產品品質優勢、增強企業競爭能力,進而促進縣域主導產業升級。
三、縣域主導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政府支持途徑
在揭示縣域主導產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針對東部經濟發達縣域、中部經濟較發達縣域、西部經濟發展較快縣域的主導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了政府支持主導產業發展的途徑。
1.東部經濟發達的縣域,已經完成了主導產業的培育階段,通過政策引導和環境營造促進主導產業升級和演替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該類縣域的主導產業多處于產業成長后期,企業注重基于市場變化趨向配置資源和開發產品,政府更加注重政策引導和規范服務。在一些東部經濟發達縣域的主導產業中,有些龍頭企業通常會采取與行業領先企業開展合資合作方式,推動企業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有些龍頭企業也會跨縣域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合作經營消除本地要素價格較高和市場飽和對產業升級的制約。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規范服務表現在:規范本地要素和產品市場、改善基礎設施、增強公共服務、支持產業研發合作平臺建設。
2.中部經濟較發達的縣域,正處于做強主導產業的階段,通過政策引導和重點支持,促進主導產業壯大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該類縣域的主導產業多處于產業成長前期和中期,提高產業集群效應和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是加快主導產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在一些中部經濟發達縣域的主導產業中,龍頭企業通常會采取并購中小企業、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技術水平,促進主導產業壯大;也會采取吸引配套企業投資建廠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取得協作效益。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重點支持表現在:制定招商引資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協調企業間的沖突、促進企業之間和企業與機構之間的合作。
3.西部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域,正處于主導產業形成和成長前期,通過招商引資和重點扶持,促進主導產業形成和成長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該類縣域的主導產業多處于產業形成和成長前期,提高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和特色資源產業培育能力是加快主導產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在一些西部經濟發展較快縣域的主導產業培育中,有些地方政府通常會采取制定優惠政策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協調植入企業與本地企業、原料基地的關系,確保轉移產業轉化為主導產業;有些地方政府也會采取鼓勵和扶持本地能人開發特色資源型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大的市場流通產業等方式,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促進縣域主導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