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司法》第20條規定的內容是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由股東直接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筆者認為該制度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從濫用行為的界定、承擔責任的范圍、舉證責任的分擔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公司人格否認濫用行為責任范圍舉證責任
2005年《公司法》這次的修訂,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了兩大法系公司法的立法經驗,在《公司法》第20條規定了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是中國在立法時首次承認了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突破了傳統的股東有限責任,充分保護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法》第20條的規定借鑒了英美法系中的判例規則——公司人格否認原則(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又稱“揭開公司面紗”或“刺破公司面紗”原則,該判例1905年在美國最初創立,后來德、法、英、日等國紛紛加以效仿。其內容是在承認公司具有法人人格的前提下,為防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有限責任,責令公司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目標而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 一般情況下,作為公司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因為公司法人與股東個人之間的財產與意志是分離與獨立的,股東與公司債權人之間有一層將股東與公司債權人隔離的“面紗”,使得公司債權人不能越過公司法人這層面紗直接向出資股東追究債務責任,股東只能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股東和公司債權人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但是,當股東利用其獨特的地位對公司施加影響,使得公司法人與股東個人的財產、意志不能分開,隔開股東與公司債權人之間的法人面紗便不再存在,股東只承擔出資的有限責任而不承擔公司債務責任不公平。因此在特定情況下,股東應當對公司債權人承擔債務責任,以維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豆痉ā返?0條雖然規定了公司人格否認,但比較概括且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地方值得探討:
一、濫用行為的界定
從《公司法》第20條規定的責任構成要件看,公司股東要有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公司股東才能承擔公司債務的連帶責任。濫用行為的界定影響到能否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從英美國家的實踐來看,法院在揭開公司面紗時,主要是依據以前的判例。而且英美法系中的刺破公司面紗原則,其不足之處是這一理論沒有對具體的判決提供明確的標準。法院常常需要在個案基礎上進行研究后才能決定在什么情況下揭開公司面紗是合適的。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相互矛盾的判例,因為各個法院對具體案件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哪些行為是濫用行為,本身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美國的Frederick Powell 教授在構建其工具學說理論時提出了17種可供考慮的因素。我國《公司法》中沒有規定認定濫用行為的標準,給司法適用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借鑒德國在1965年的股份公司法中以立法的方式列舉了母公司對子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幾種情形,這種方式簡潔明了,可操作性較強。美國的判例制度和司法審查方式不適用我國的國情,因為司法機關在實踐中,需要根據個案情況做出判斷,靈活運用,而當前我國法官的素養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積累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曾經制定了《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征求意見稿),第51條規定了控制股東在一定條件下承擔子公司債權人的直接責任。承擔直接責任的情形有三種混同行為即收益混同、資金混同和業務混同。如前所述,公司濫用行為不止這些,因此對濫用行為的界定范圍過窄,不利于對公司債權人的保護。最高人民法院在界定時宜采用具體列舉和概括規定相結合的方式。
二、承擔責任的范圍
從《公司法》第20條規定的責任后果來看,公司股東要承擔公司債務的連帶責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在特定條件下追究控制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債務責任,但這種責任并非完全的連帶責任,而是有所限制,即僅要求母公司在對子公司造成的不利的限度內承擔補償責任。要求控制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未免失之苛刻。因為在有些情形下,控制股東對公司實施控制造成的損害或不利可能不大,卻要求控制股東對由于子公司本身經營不善而產生的巨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不符合公平原則。應該改成補充責任,且限于由于控制股東不當控制給公司造成的損害范圍之內。
三、舉證責任的分擔
舉證責任的分擔是指子公司的債權人在訴請法院要求母公司承擔責任時有關舉證責任的分配。在《公司法》中,雖然規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但具體到訴訟中對于“母公司具有濫用行為”由誰去舉證,對此沒有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般舉證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應該由子公司的債權人去舉證,但是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濫用行為發生在它們之間頻繁的關聯交易中,若規定子公司的債權人舉證,由于他們距離證據較遠,很難獲得有關證據,也就很難勝訴。法律規定的母公司的直接責任就成為了具文。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推定關系企業理論”,規定舉證責任轉換,由母公司舉證抗辯“母子公司之間不存在濫用行為,子公司的損失并非由于母公司行使經營上的控制造成的”,否則就推定存在濫用行為,子公司的損失就是由母公司的不當控制造成的,母公司就要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舉證責任的轉換能強化對子公司債權人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