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燾,字左田,語言學家。1921年出生,原籍福建長樂,自幼生長在北京。1939年秋入北平燕京大學國文系學習。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燕大被日寇封閉,次年在成都復校,輾轉到成都燕大復學,1944年畢業后入該校研究院讀研究生。抗日戰爭勝利后于1946年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學國文系助教、講師。1952年院系調整后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并,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2年退休,返聘繼續指導博士研究生直到1999年。著有《語音探索集稿》(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語音學教程》(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林燾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音韻學綱要》(合著)(商務印書館,2004);主編有《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大典#8226;語言學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林燾在成都燕大學習期間師從李方桂先生,在李先生指導下重點學習語音學和傳統音韻學。1946年自成都回北平燕大任教后,在陸志韋先生指導下從事傳統音韻學的研究。1950年與陸先生合著《經典釋文異文之分析》一文,對隋陸德明《經典釋文》20卷所收約8000條異文作了全面整理和分析,對研究經書源流和六朝音韻有重要參考價值。1957年與朱德熙共同執筆編寫出我國第一部《現代漢語》教材,以北大中文系漢語教研室的名義出版,為高等學校“現代漢語”課建立起框架,奠定了基礎。林燾于1957年發表的《現代漢語補語輕音現象反映的語法和語義問題》和1962年發表的《現代漢語輕音和句法結構的關系》對現代漢語語音和語法、詞匯的關系做了較深入細致的探索,被認為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受到語言學界的普遍重視。以后林燾的研究興趣逐步轉向語音,1963年發表的《北京話連讀音變》為研究北京話音位系統和語素變體等問題提供了豐富的例證,雖已發表30余年,對當前人工合成語音研究工作仍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70年代初,林燾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教材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編寫和審訂工作。“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領導建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個現代化語音實驗室——北大中文系語音實驗室,個人的研究方向也就轉為實驗語音學,開始用現代實驗語音學的方法研究現代漢語語音。作為1981—1983年中美基礎科學項目中“語言變遷”項目的中方負責人,林燾兩次到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進行語音研究工作。1983年發表的《探討北京話輕音性質的初步實驗》一文是國內用合成語音的方法找出語音聲學關聯物的第一篇文章,受到國際語音學界的重視。1985年與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王士元教授合作發表的《聲調感知問題》用現代語音學方法對聽覺如何感知聲調作了探索性的研究,指出聲調調值和感知之間存在著不對等的關系,對語音學理論和語音變遷的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除進行語音研究外,林燾在80年代還連續幾年在北大開設“北京話調查”課程,幾次帶領學生對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北京話及其鄰近方言進行了較深入廣泛的調查,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北京話及其鄰近方言的錄音資料。為了配合這項工作,在1987年寫出了《北京官話溯源》和《北京官話區的劃分》兩篇文章,對北京話的歷史來源作了比較詳盡的考證和論述,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且對目前北京話的使用范圍第一次畫出比較明確的界限,為今后研究北京話的工作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此外,根據調查資料連續寫出《北京話去聲連讀變調新探》(1985)、《北京東郊陰陽平調值的轉化》(1991)和《北京話兒化韻的語音分歧》(合著)(1995)三篇文章,對北京話及其鄰近方言的一些語音現象作出相當深入細致的剖析,從而對語音變化原因和北京話今后發展趨向等問題提出了新穎有價值的見解。
90年代起,林燾從新的角度對傳統音韻學中的一些問題作了嘗試性的探討。1992年發表的《“入派三聲”補釋》對北京話清入聲字歸類零亂現象作出分類統計,理出頭緒,并對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一書的性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96年發表的《日母音值考》則是把現代語音學和傳統音韻學結合起來的一次嘗試,對現代漢語聲母r-的實際音值和中古、上古的流變作出了較全面的論述。2002年主編的《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8226;語言學卷》出版,其中執筆所寫總論“20世紀中國語言學研究”對20世紀中國語言學的成就作出了較全面公允的評述,是進入新世紀后第一篇對上世紀中國語言學發展歷程進行總結性論述的文章。
林燾在治學上強調要有比較廣泛深厚的基礎。他認為:語言學研究范圍非常廣泛,研究方向要有所專,但研究語音不能忽視語法、詞匯,研究古代漢語不能忽視現代漢語,研究漢語不能忽視語言理論,這樣才能有比較開闊的眼界和比較敏銳的觀察力,才能比較容易從常見的語言現象中發現新問題。治學方法應力求謹嚴,同時要敢于創新,善于創新。過分強調師承、墨守成規,會束縛自己不能前進;追趕時髦、嘩眾取寵則更是治學大忌。要善于吸收國內外新研究成果,鑒別不同語言學派研究方法的優劣得失,從中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研究方法,而這一切都必須立足于堅實的基礎之上。
(責任編輯 李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