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文獻已論證財政政策在實現經濟長期增長中的作用,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計量模型的角度分析我國政府財政支出和人均GDP的關系,研究人均GDP對財政支出對的影響。并進一步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人均GDP 財政支出 模型
一、引言
Grier和TuUock(1987)使用跨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發現政府的消費性支出占GDP的份額與真實GDP存在顯著負相關。GDP的構成公式為Y=C+I+G+M,其中G是政府購買,C為私人消費,I為私人投資,M是凈出口。我們在考慮財政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時不應該僅僅從GDP構成公式出發考察它的直接效應,而要考察財政支出對人均GDP的影響,這樣對每個公民的實際的福利就非常的明顯。另也就很清楚的知道國家的財政支出政策體現在對人均GDP有多大的影響,從而為我國的財政政策作出理論上的指導作用。但實際上,本文從這一理論框架相反面出發,使用中國1952——2004年的數據,對我國人均GDP對財政支出的影響做實證分析,來檢驗我國人均GDP對財政支出與之間的關系,雖然目前的理論上還沒有理論用簡單的公式來說明人均GDP對財政支出的影響。

二、模型的構建
根據凱恩斯理論,財政支出對于國民收入的增長有倍數的促進作用。但是實際上并不可能存在這種倍數增長的作用,因為政府的財政支出對于私人的支出存在著一定的擠出作用,從而不存在理論分析的那種結果。變量的定義考慮到財政支出變量與人均GDP之間可能存在的線性關系,我們這里采用時間序列模型進行系統的分析。其中PGDP為歷年人均GDP,作為解釋變量;CZZC為歷年財政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二)樣本數據的選擇我們以2000年版的《中國統計年鑒》為資料來源,使用了1952-2004年的財政支出和人均GDP為樣本區間,對我國財政支出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做實證分析。

首先用quick下的graph命令作出線性圖形,大致看看其關系和趨勢。
顯然,財政支出越多,人均GDP也是增多的。兩者有共同的趨勢。這與現實是相符合的,計劃體制時財政支出和人均GDP關系很密切,改革開放后,轉化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二者的差距逐漸的拉開了,雖然都在增長。 進行格蘭杰檢驗了考察其因果關系。即判斷誰為因,誰為果。采用非平穩序列下的Granger檢驗,結果如下:
對于人均GDP不是財政支出的格蘭杰的成因原假設,拒絕它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只有0.00010,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認為人均GDP是財政支出的格蘭杰原因。同時,對于財政支出不是人均GDP的格蘭杰成因的原假設,這個概率有0.5,不能拒絕原假設。
為了使最終的結果表達式更好,再使用自然對數法處理數據genr lnpgdp=log(pgdp) genr lnczzc=log(cZZC),再分別對lnpgdp和lnczzc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進行一階差分后平穩,其ADF檢驗結果如下:
ADF值大于臨界值,蛻明平穩,由此可知,DlnPGDP和DlnCZZC都是單整的,同階單整,有可能存在協整關系。首先回歸得結果:于 是 有LnCZZCt=-0.009143+1.244977(LnPGDPt LnPGDPt-1)+LnCZZCt- 對殘差resid進行單整檢驗
結果ADF值——6.720345其絕對值都大于三個臨界值,于是殘差平穩,結論接受協整DLnCZZC和DLnPGDP的假設,即DLnCZZC和DLnPGDP存在長期的穩定的協整關系。

四、政府財政支出與人均GDP關系的結論
我們知道從折線圖中可以看出50年代的財政支出,作用不是很大,因為有段時間中國的GDP沒有變化,僅僅是由于人口的增長有一些細微的變化。80年代后期分權改革對人均GDP的增長率的影響。財政分權后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顯著的作用,這與財政分權能夠提高經濟效率的假設是一致的。
財政支出的積極作用從以上的結果和檢驗可以看出,財政支出增量與人均GDP的增量的增長存在著關系。此模型的缺陷之處對現實的解釋能力不是很好,同時在理論上還只有GDP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比較大,財政支出與人均GDP的理論還不成熟,人均GDP增加后,所得的稅收增加,用于財政支出的自然增多。另一方面,雖然實際的財政支出并不能取得像凱恩斯乘數那樣的理論上的效用,但是在我國人均GDP對政府的財政支出仍然對的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從總體上說仍然是比較低的,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均GDP的增長有利于擴大政府的財政支出,也導致公共產品和公用事業和基礎建設投資,可調節經濟發展,從而促進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