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河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現狀分析,說明在河北省居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各地區以及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擴大,進而分析找出產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縮小收入差距的對策,以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關鍵詞: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對策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但在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由于多種原因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擴大,出現了相對意義上的“兩極分化”現象,它不僅直接影響了城鎮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等。因此,急需分析產生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找出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以實現全民的共同富裕。
一、河北省城鎮居民收入現狀分析
(一)省內城鎮居民總體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城鎮居民收入大體上包括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這幾項之和扣除個人所得稅等便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其中,轉移性收入除包括養老金和離退休金外,還包括價格補貼、贍養收入、贈送收入、親友搭伙費、記賬補貼、出售財物收入等。從1995-2003年的數據顯示(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自《河北經濟年鑒》),在組成居民收入的各項目中工薪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二者合計占總收入的95%左右。工薪收入由1995年的3240.72元增加到2003年的4924.32元,收入絕對數增加1683.6元,但平均年增長3.58%,增幅較小;經營凈收入與轉移性收入增長較快,平均每年分別增長27.65%和17.81%;而財產性收入在2000年之后卻有下降的趨勢,平均每年下降2.56%。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從1995年的4005.84元增加到2003年的7608.48元,增長了89.93%,年平均增長8.35%,平均每年增加450.33元,這些變化充分表明我省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
總體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3674.2元增長到2004年7951.3元,增長了116.41%,年均增長8.96%。恩格爾系數由1995年O.4622下降到2003年0.3516,下降了11.06個百分點,而2004年的恩格爾系數為0.368,比上年提高了。雖然2004年的恩格爾系數略有提高,但總體來看恩格爾系數存在下降的趨勢,這說明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即用于食品的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在下降,而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比重在上升。有數據顯示:2003年主食消費占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6%,比1978年降低26.7個百分點;人均衣著消費587.6元,比1978年增長12.9倍;人均醫療保健支出550.9元,與1978年相比成百倍增長;通訊費用也由人均4.9元增加到277.4元,這些數據都表明我省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劃分標準(恩格爾系數在0.6以上為絕對貧困,0.5-0.6為溫飽,0.4-0.5為小康,0.3-0.4為富裕,0.3以下為最富裕),我省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已進入富裕階段。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差距逐年拉大

由于全省近幾年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逐步進入富裕階段,在城鎮居民富裕了的基礎上看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狀況。現將全省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的高低分為更高、最高、高、中上、中間、中下、低、最低、更低9個層次組,其分別占居民家庭比例為5%、10%、10%、20%、20%、20%、10%、10%、5%,其中更高和更低的5%分別包括在最高和最低的10%之中,用極差表示人均收入絕對水平,是5%的更高收入與5%的更低收入之差,用更高低比表示相對人均收入水平,即5%的更高收入與5%的更低收入之比,見表1數據。 從表1數據可以發現,不同收入組之間的收入差距比較明顯,從絕對數來看,極差值由2002年的18540元上升到2003年的21153元,再上升到2004年的27617元,這表明從2002年到2004年5%的更高收入者與5%的更低收入者之間的絕對差距在不斷加大;從相對水平來看,更高低比值由2002年的13.165:11上升到2004年的13.312:1,表明5%的更高收入者是5%的更低收入者的13倍還多,而且在逐漸增加,這些數據表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存在擴大的趨勢,使富裕的更富有而貧困的相對更貧困,也就出現了相對意義上的“兩極分化”現象。
二、河北省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一)勞動供給方面
收入主要來源于工薪收入,其次是轉移性收入,一旦失業基本上就失去了收入來源。而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相對緩慢,很大方面的原因是農村的大量勞動力流入城鎮以及城鎮存在大量失業人員導致普通勞動者供大于求。根據供求定理導致勞動力更“廉價”,從而使城鎮的普通勞動者下崗,致使部分勞動者的收入難以提高,甚至絕對水平下降,拉開了普通勞動者與高收入者之間的差距。
(二)個人之間條件的差異
在市場經濟下,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與收入有很大關系。教育程度越高、能力越強,收入越高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外資、外企與內資、內企之間人才爭奪戰的展開充分顯示了這一規律,高素質人才會憑借其所學本領使收入迅速提高。據國家統計局對城鎮高收入戶的專項調查,目前在我國城鎮高收入群體的職業構成中,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比重最大(31.01%),其次專業技術人員(25.15%)按收入水平看,私營企業經營者最高(2000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3445元),職業股民位居其次(8491元)。收入前10位的另外8種職業是:社會中介服務人員、導游、股份制企業負責人、三資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IT行業從業人員、個體經營者、工藝美術人員、國有企業負責人等。
(三)其他要素參與分配的格局
我國在個人收入分配中要素分配的結構特征是勞動收入主導型的。盡管如此,改革開放后城鎮居民收入來源結構仍然發生了顯著變化,勞動收入結構由原來單一的工資收入拓展到多種勞動收入。除勞動收入和資產收入外,要素收入中的知識技能和企業家經營管理的地位有明顯上升,使擁有者獲得高出普通勞動者很多的收入,對總收入差距的影響日益增強。
(四)政策導向的影響
政策性因素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也有影響。1985年,全國實行工資制度改革,工薪收入特別是獎金的發放由過去的平均主義向真正的按勞分配過渡。這期間影響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改革舉措還有:一是企業承包制的推行,不僅拉開了企業內部職工之間的工資差距,也拉開了企業及部門之間的工資收入差距;二是允許和鼓勵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造就出高收入職業和群體l三是價格“雙軌制”給少數人獲取暴利提供了機會。另外,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也使得收入產生差距,如國家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產生一批高收入人員,如IT從業人員收入相對比較高。
三、縮小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
當前,收入差距問題已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收入懸殊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導致不滿情緒滋生,影響社會穩定。因此,解決居民收入差距問題,促進居民收入合理化,成為目前的當務之急。
(一)加大解;AT崗人員再就業的力度
“就業乃是民生之本”,各級政府部門應抓緊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造就廣闊的就業再就業平臺,具體有如下兩方面:
1.大力培育非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很強,已經成為重要的就業渠道,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實現充分就業和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戰略措施,要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營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環境,使非公有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為此,一方面,政府要依法行政,進一步擴大非公有制企業市場準入的范圍,簡化審批和辦事程序,清理有關稅費,使各項制度公開化,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自由輕松的環境。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非公有企業主的培訓工作,提升非公有企業的發展能力。另外,鼓勵大學畢業生創辦各類小企業,激勵他們的創業意識,引導城市失業人員創辦小企業或者去小企業就業。
2.提倡非正規就業,拓寬就業渠道。非正規就業是相對于正規就業而言的,是指未能簽訂勞動合同,無法建立或暫無條件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的一種就業形式。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對餐飲、清潔、保姆、老人看護等方面的要求顯著增長。這些為發展非正規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發展非正規就業首先要轉變就業觀念,同時要將發展非正規就業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二)普及高等教育及加強技能培訓
實踐證明,收入的高低與教育水平有關,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因此,加大教育的投入,使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否則,教育上的不平等,勢必進一步導致收入的不平等。而不平等收入會帶來家庭教育投資水平差距的擴大,形成教育投資與收入水平間的惡性循環。要解決貧困家庭孩子無力上學的問題,就要加強宣傳教育,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讓全社會正確認識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提高低收入家庭成員的勞動素質,進而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工資水平。
(三)采取財政、稅收等調節手段縮小收入差距
從政策上,采取財政、稅收等政府調節手段和打破行業壟斷等行政手段,實施合理的再分配政策,調整城鎮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分配結果的公平性,縮小城鎮居民收入差距。
1.加大稅收力度。稅收調解的重心是高收入層,運用稅收的手段來調節過高的收入,如加征個人收入所得稅。此外,還可以征收遺產贈予稅、個人財產稅、特別消費稅等,對以前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財產收入差距逐漸進行調節。而且嚴肅執法,依法懲處逃稅、漏稅者,以此來縮小居民間的收入差距。
2.運用財政政策調節過低收入。政府在加大對高收入人群稅收征繳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扶貧力度。要適時調高城鎮居民各項最低收入標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優撫待遇等),加大下崗人員生活的保障力度以及要增加離退休人員的離退休金,提高貧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水平,使低收入階層生活水平也得以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