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持續消費的核心思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占社會總消費重要比例的集團消費中存在許多有悖于這一核心思想的現象,并且其示范效應和社會影響極大。本文從變革政務消費方式和職務消費方式視角來探討可持續消費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可持續消費 集團消費 消費方式
集團消費是指政府機關、團體、事業單位、部隊、學校及企業等社會集團用公款支付的非生產性消費品及勞務的消費,包括吃(如工作餐)、穿(如工作服)、用(如辦公用品、日用電器、照明燈具等)、能源(如水、電、油、煤、氣等)和交通工具等,是社會總消費的組成部分,它與居民消費一道構成了社會總消費。集團消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社會集團作為消費者同消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與形式。包括社會集團以什么身份、采用什么形式(自然技術形式和社會組織形式)、運用什么方法取得和消費這些消費資料和勞務。
目前對可持續消費的內涵,學術界一般采用聯合國環境署在1994年于內羅畢發表的報告《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中提出的定義:“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其核心思想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實現可持續消費,最終的落腳點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方式的科學性、文明性、節約性、環保性,也就是說消費方式的可持續性。國內外已有學者從居民消費方式角度來研究可持續消費的實現問題,但是目前許多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源于集團消費,并且其示范效應和社會影響極大,所以本文試從集團消費方式視角來考察可持續消費問題。
一、集團消費中存在的不可持續現象要求轉變消費方式
集團消費中存在許多不可持續現象,小到水電資源浪費,大至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款考察旅游、會議上帶來的巨大浪費。有資料顯示,僅僅2005年,我國各級行政機關公車消費3000億元,公款吃喝2000億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億元,三項合計高達6000億元,占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20%,相當于國防開支的3倍、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可以把這些形形色色的浪費歸納為兩類即政務消費和職務消費中的浪費。
(一)政務消費中的浪費
政務消費是指社會集團在開展行政工作時用公款支付的非生產性消費品及勞務的消費,比如水、電、辦公用品、會議上的消費等。
水電等能源的消費可以用制度來約束,比如從制度層面加強對行政部門資源浪費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實行對行政部門資源使用的定額限制和定額管理,完善行政部門的節能監督工作,及時通報各行政部門的節能狀況;建議在政府機構辦公樓的各樓層或辦公室安裝分電表,定期通報用電量等。
相比之下,會議上的浪費就更嚴重。時下,以會議貫徹會議,導致了會議過多、過濫;一些地方熱衷于“造”會,使各種國際研討會、高峰會多如牛毛,還有其它許多會議(如表彰會、匯報會、總結評比會、技術鑒定會、產品訂貨會、學術討論會、聯誼會、校友會、歡迎會、慶祝會、紀念會……)成了大吃大喝、參觀旅游的合法場所,伙食標準低了會引起不滿意,不參觀旅游名勝古跡就不想去,開會不發點像樣的紀念品就會“效果不佳”。國家審計署披露的國家電力公司3天會議花費304萬元巨資,無疑是奢華腐敗之風助長會議浪費的最典型的案例。
為了減少會議帶來的資源浪費,除了要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外,還可以通過改變消費方式(如電視電話會議)來降低會議的耗費,避免以會議為名,個人消費為實帶來的資源浪費。
(二)職務消費中的浪費
職務消費是指工作人員(主要是領導和管理者)在履行職責和公務活動時所進行的消費,比如公務招待、交通、通訊、差旅和學習考察等活動中進行的消費。目前,大部分社會集團的職務消費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在消費活動中存在資源浪費嚴重的現象。主要體現在:
1.公務用車
公務用車作為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職務消費的一部分本來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現在很多都是配備專車,一切費用由公家報銷,這種對公務用車的消費方式,容易導致公車私用、濫用。據報道,僅2005年,我國各級行政機關公車消費3000億元,占當年財政收入的10%,公車的私用、濫用不但損害了領導和管理者在群眾中的形象,還造成了財政收入的不合理利用,影響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對汽油等資源的浪費。這種公務用車消費方式對經濟、社會、生態都帶來了消極影響。
2.公務用餐
在接待重要來賓和客人,特別是在業務、商務活動中,由領導和管理者出面宴請和陪同吃工作餐,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在變了味的請吃中,一些領導和管理者把它擴大化了,在吃喝上極盡渲染,熱衷于鋪張浪費,以“黃金席”、“豪門宴”來炫耀高貴和富有,用公款花天酒地,大吃大喝,即使是那些屬于國家和世界嚴格保護的珍稀物種也在所不惜。
3.公務送禮
在一些公務和商務活動中,為了表達對單位和重要客人的友誼和尊重,適當送些當地有特色和品牌的物品,亦是情理之中。但是我們有一些領導和管理者把這種純友誼交往的送禮庸俗化了,用公款送物送禮,理由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多,目的越來越明確。跑項目跑投資、要貸款、攬業務,提拔調動、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等都去送禮。
4.公務娛樂
對于到部門和單位來訪的重要客人,領導和管理者陪同到當地的旅游點參觀游玩,用公款支付門票也是需要的,問題是用公款娛樂普遍化和低級化了。有的領導干部學習培訓要到名山大川,非旅游點不去,有的開會出差要住高檔賓館,有的外出學習考察,變相為公款旅游。
這些不但損害了領導和管理者在群眾中的形象,還造成了財政收入的不合理利用,影響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資源的浪費。可見這樣的職務消費對經濟、社會、生態都帶來了消極影響,不利于可持續消費。
盡管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在1997年就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若干規定》,企業也制定一些制度來約束管理者的職務消費行為,但是這些奢侈浪費行為越演越烈,沒有得到根治。
從消費者行為理論可以得知,如果消費者沒有預算約束,那他可以按需消費,可以利用公款以各種名義公車私用、大吃大喝、游山玩水等等,要消除職務消費中的奢侈浪費行為,最關鍵的是要有預算約束,改變其消費方式,從實消實報改為職務消費貨幣化,讓領導和管理者在一定的預算約束下,安排自己的職務消費,超支自負。這樣他們在職務消費時會自覺選擇節約型的消費方式,進行可持續消費。
從上文對集團消費中存在的不可持續現象的歸納分析,可知在傳統政務中文山會海、公文旅行等帶來的對資源的浪費,可以利用電子政務來實現消費方式的變革,達到可持續消費的目標;可以通過職務消費貨幣化來變革消費方式,從而解決職務消費中的“三公濫用”等不可持續現象。
二、政務消費方式的變革
電子政務是用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傳統政務活動進行創新和優化,以實現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行政管理、服務和內部管理等職能。具體的實現方式主要有:內部網絡辦公系統、電子法規、政策系統、電子公文系統、電子財政管理系統、電子培訓系統、電子化采購和電視電話會議等。
(一)電子政務對傳統政務中的消費方式的影響
與電子政務中的消費活動相比,在傳統政務的消費活動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的程度比較低,這使得消費方式的自然技術形式發生了變化。比如在傳統政務中,工作人員主要與紙、筆打交道,實行電子政務后,他們將面對電腦,處理行政事務,實現無紙化辦公;電視電話會議的利用,與傳統會議相比,將節省差旅、吃喝等帶來的浪費。
(二)電子政務中的消費方式的可持續性價值
1.降低傳統辦公設備的開支
電子網絡時代的行政部門的許多工作領域將出現虛擬辦公、無紙化辦公的現象,這將減少辦公樓宇的建設和維修費用,也將減少辦公設施的財政開支以及為組織成員提供交通工具或交通補助的費用。
2.降低機構與人員費用的開支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大大減少管理的中間層次,減少中間層次的機構與人員;自動化、智能化作業,使一些危險、艱苦、枯燥的管理任務變為電子自動化操作;依靠知識和技能的工作方式,將改變傳統的人海戰術,一個人可以干更多的活。技術革新所帶來的行政組織規模會大大縮小,精簡機構與人員的力度會更大。網絡時代的行政部門用于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等財政開支的總費用將減少。當然,更主要的是電子政務對既有工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了最充分的利用,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較少的投入產生較大的產出。
3.降低公務處理成本
利用網絡,可以進行跨部門或跨地區的電子交換作業、電子郵遞、辦公自動化、公文電子化處理,并做到用固定的軟件進行公務統計、整合不同部門的資訊、政策,使之能夠迅速下達,信息能夠做到動態收集和動態處理,不僅提高了辦事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管理和服務的成本。比如在網上進行集團采購這一項業務,就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利用電子政務,變革傳統政務中的消費方式,最關鍵的是利用電子政務,變革消費方式的自然技術形式。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以下電子政務系統:一是內部網絡辦公系統;二是電子公文系統;三是電子培訓系統;四是電視電話會議系統。這些系統將改變傳統政務的開展模式,從而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有利于節省人力、物力、財力,達到可持續消費目的。
三、職務消費方式的變革
職務消費貨幣化是指按職務需要,把在公務活動中發生的費用,以貨幣包干的形式計入個人的工資,無論剩余還是不足,全由支配者自己調整,職務消費完全貨幣化。
(一)職務消費貨幣化對消費方式的影響
1.消費主體的具體化。以前的職務消費沒有明確的管理主體和具體的指標控制,以招待費為例,正所謂“招待費是個筐,啥都往里裝”,職務消費貨幣化后,按照過去公務招待的對象和范圍,對領導和管理者具體分工,接待相應的公務人員,從而使消費主體確定到具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個人,其消費表現為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個人控制行為,但從職務消費貨幣化本質講,仍是集體消費行為。
2.消費額度的定量化。以前職務消費沒有具體定額,消費多少報多少,所有職務消費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都得到滿足;職務消費貨幣化后,將職務消費定量、定額化,包干給個人,消費額度受到限制。
3.消費形式的貨幣化。以前職務消費行為有些表現為貨幣形式,有些表現為實物形式,如公務用車。實行職務消費貨幣化以后,職務消費行為全部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不管是通訊費、公務用車,還是公務招待費均以貨幣形式表現,并實行隨時消費,按人按次、按月或季結算,并將消費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4.消費程序的簡單化。職務消費貨幣化之前,職務消費原則上還要經過一定的審批程序,而且這一審批權集中在主要領導者和管理者手上,其他班子成員往往有職無權,也就是說其他領導者和管理者職務并無實質性的支配權。改革后,資金支配權分屬領導者和管理者個人所有,他們各自在核定的消費額度內,按照確定的公務對象和范圍自主決定消費形式,從而使職務消費程序簡化。
(二)職務消費貨幣化的可持續性價值
職務消費貨幣化后,讓領導和管理者在一定的預算約束下,安排自己的職務消費,超支自負。這樣他們在職務消費時會自覺選擇節約的消費方式,從源頭上控制大吃大喝、公車私用、公客私請、公款私用、公款旅游等浪費行為,進行可持續消費。 近年來,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各地紛紛推行職務消費貨幣化,規定領導干部公務用車、公務接待、通信工具等職務消費支出要以貨幣形式定額包干到個人。此舉有利于減少財政經費支出并防止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但有些地方在推行職務消費貨幣化工作中僅從財政減支、操作方便著眼,以致出現了“三公濫用”現象反彈、標準劃分過于簡單和對象界定相對單一等問題。針對改革中的經驗和教訓,
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職務消費貨幣化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預算約束制度為基礎;然后要有激勵制度為保障;三要有事前監督與事后評估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