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1998年我國開始實行長假制度,假日期間,旅游、食品、娛樂等行業出現“即期繁榮”,由此產生了“假日經濟”一說。然而,長假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假日是否經濟,值得懷疑。并且,在市場經濟中,消費收入函數比例幾乎是一個定值,長假帶來的即期繁榮前后很可能是消費的蕭條,長假刺激消費從長期來看作用可能有限。其次,假日消費主要針對的是城鎮居民家庭,而忽略了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所以,調整休假制度,加速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才是利用假日擴大內需的關鍵。
關鍵詞:假日經濟即期繁榮休假制度農村消費市場
一、我國“假日消費”現狀
近年來,假日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亮點”,它所帶來的“井噴”式消費熱潮,對于在短時期內有效擴大內需、啟動消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人們對假日經濟認識上的偏差,許多部門重視力度不夠,我國假日經濟目前仍處于極不成熟的起步階段,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長假期間在多處出現的環境破壞嚴重、資源浪費、交通擁擠甚至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等問題,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假日供給方面,問題表現得更為明顯:第一,假日供給中短期行為嚴重,挫傷了廣大消費者的假日消費熱情。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假日旅游者因抱怨服務質量差而動搖了節假日繼續外出旅游的信心和熱情。第二,假日供給內容單調,與人們假日需求多樣性不相適應。自假日經濟形成以來,由于我們片面理解假日經濟內涵,認為假日經濟就是購物經濟或旅游經濟,把假日供給的眼光僅僅盯在旅游和購物上,從而使假日供給的內容十分單調,人們可供選擇的假日消費品和服務非常有限,無法滿足人們假日需求多樣化的要求。第三,假日供給層次低,與人們假日需求高層次性不相適應。我國現階段的假日供給,仍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與人們假日對享受和發展的高層次需求很不適應。
由于“假日經濟”所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假日經濟”的積極作用同時存在,因此,分析“長假”是否“經濟”,是否能成為“假日經濟”,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
二、假日是否“經濟”的經濟學分析
(一)縱向分析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指出:“在市場經濟中,消費收入函數比例幾乎是一個定值。從宏觀上來說,社會總收入和社會總消費是按比例增減的,具體的商業手段可能會在一定時間一定區域內刺激部分居民的消費,但無非是把預期利潤從一個商家手中轉移到另一個商家手中,把彼時彼地的消費者吸收至此時此地。”同樣,“假日消費”是社會總消費的一部分,是社會總收入的函數。如果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假日消費”不會變成有拉動作用的消費數量。
1.從月度消費看(如圖),我國居民消費月度增長率表現出很強的規律性長假所在月份確實出現了消費的火速升溫,但以后月份均出現了消費的大幅度降低。特別明顯的是在每年的12月份出現的消費高峰后,來年的前四個月均出現了消費量的負增長。這種劇烈的消費波動說明長假更多的只是改變了人們消費時間上的傳統偏好,將原來長假時間以外的消費集中到長假期內進行。 2.為了進一步分析長假對全年社會總消費的拉動作用,我們采用直接法計算年距環比發展速度,消除了季節變動對社會消費品需求的影響。然后對各個月份的年距環比增長率計算算術平均,得到剔除了季節性影響后的年平均增長率(表1)。將其與實際的年社會消費增長率(表2)相比較,發現兩者基本吻合。所以可以判斷,假日消費并沒有帶來有拉動作用的消費數量。
因此,“黃金周”長假期間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必然導致節后的急劇降溫。從全社會一個較長的時間(本文采用一年)來看,幾個短時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費,并沒有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消費總量。
(二)橫向分析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特別是在長假期間,人們紛紛涌向大城市和旅游城市,必然造成長假期間大城市和旅游景點的消費額激增,但這并不一定必然帶來我國全社會居民消費總量的大幅增長。農村是我國最大和最基礎的市場,因而要比較準確全面地分析我國假日經濟對社會總消費的啟動作用,還必須探討中國農村消費市場的變化情況。
從表3中我們可以顯著地發現,每年的1-11月,我國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呈現出平穩的小幅增長態勢,并沒有在“五一”、“十一”這兩大長假所在月份出現消費量的激增。這表明,長假對于龐大的農村消費市場,作用甚小。長假并沒有真正刺激起廣大農民的消費需求。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仍然取決于傳統的消費習慣。
(三)對比分析
1.國外的放假制度
1982年8月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會議上通過的《阿卡普爾科文件》提出:“各國的責任不能局限于僅僅承認這一權利(休假的權利),而應創造實際的和恰當的條件,讓那些享有假日的人更有效的享受”,“應該做出實質性努力錯開休假時間”。
許多國家早已經實行帶薪休假制度。法國、西班牙30天/年,比利時24天/年,英國20—27天/年,德國、意大利5—6周/年,韓國20天/年,泰國10—20天/年,澳大利亞30天以上/年。中國香港7—14天/年,臺灣地區工作l—3年為7天,工作3—5年為10天,工作5—10年為14天,工作10年以后每年增加一天,最多30天。
外國雖然也有節慶日與周休日連續休假的作法,但作為全國統一的連休時間一般為2—3天,但很少有連續7天休假的。韓國元旦連休2天,春節、中秋節連休3天。美國除獨立紀念日外,節日與周周日重疊時,周五、周一為連休日。法國圣誕節連休2天。
2.國外假日期間的經濟狀況
有資料顯示,就全年來看,國外發達國家消費波動普遍不大。在假日期間,國內消費總額相對于平時雖會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一般只有幾個百分點。并且,國外并沒有“假日經濟”一說,一般稱其為“假日消費”或者“休閑經濟”。他們認為,相對于集中式的“黃金周”消費方式來說,全年期的消費方式或者休閑消費更有利于拉動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假日還不成為經濟,只能稱為假日消費。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假日經濟”,重視其不經濟的一面,調整休假制度,并將假日消費推廣到農村消費市場,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從多方面擴大內需,將“假日消費”真正變成假日經濟。
三、政策建議
(一)調整休假制度,緩解長假集中而造成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公休假制度的結構性矛盾,使假日經濟的巨大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因此有必要改革公休假制度。帶薪休假、分時休假等休假制度不僅能打破假日經濟“黃金周”式休假制度潛在的計劃性(休假時間全國整齊劃一、高度集中,使休假缺乏選擇),還能緩解“黃金周”式休假造成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公休假日的調整可考慮以下思路:
1.推行帶薪休假制度。
2.順應規律、兼顧各業:公休假時間安排與我國傳統節日和人們的傳統出行習慣相結合,順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順應生產工作和教育的內在規律。根據不同行業部門工作特點分行業有序安排帶薪休假時間,注意避開旅游高峰期,彌補景區淡季客源;除法定節假日全國統一規定外,允許不同省份根據本省實際分類安排城鎮職工帶薪休假時間,注意省際差別、銜接與客源互補,并相對固定,使各省旅游城市、景區客源更趨均衡、合理。
3.大不變,小調整:對現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時間不作大的增減,只對公休日和休假的頻次及節奏做必要的調整。可以將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傳統節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節奏、每月大節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4.參照國際上旅游發達國家帶薪休假先進做法,取其所長,既體現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以適應加入WTO后我國旅游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
(二)將假日消費推廣到農村市場,發展特色農村度假,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現在假日消費局限于旅游風景區和各大城市,似乎和農村無緣,也很少有人想去開拓它,其實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也是應該且有能力得到發展的。推出一些有特色的風景風俗、民族活動來吸引人,讓人們從農林牧漁等活動中得到樂趣,既能滿足現代城市人對回歸自然的熱切要求,農民也會因此受益,增加經濟收入。不僅可以促進工業品的銷售和商品的流通,引進農業新技術也有了資金,進而推動農業的發展。同時,隨著假日經濟滲透到農村,還會隨之引入許多新的觀念和思想,為擴大農村市場奠定基礎。從長遠看,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作用更是長久的。而這方面就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媒體的大力宣傳才行。
(三)推出更多更新的假日消費方式,豐富假日消費市場,使人們能有更多的選擇
第一要更新觀念,沖破假日經濟就是旅游經濟或購物經濟的禁錮,在旅游業與商業之外的其他領域做文章。第二要在深入研究人們假日需求與假日消費心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當前的假日市場,為人們提供豐富多樣的假日消費品和服務,從而拓展假日消費的廣度和深度。就目前來說,商業部門應針對假日消費的主體即工薪階層,研究他們的消費特點,推出更多更好的消費方式。如針對高收入人群,可專門為其設計一些消費項目以滿足他們高消費的需求。例如上海、北京在黃金周就成功地舉辦了車展和房展,成交高檔轎車就達200多輛。雖然這部分人的數量并不是很多,但也不能放棄,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假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