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發育的不斷成熟,浙江民營企業遷徙變得很活躍,資本的外流現象頻頻發生,已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話題。本文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主要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民企遷徙對浙江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對浙江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轉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浙江民營企業企業遷徒 遷徙影響
一、引言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民營經濟是浙江體制機制優勢的集中體現。然而,近年來,浙江民企與資本的外流現象頻頻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據調查,近年來,浙江共有3058家民營企業外遷(僅指企業遷出省外,不含全省范圍內的企業遷移和個人在省外經商創業),其中整體外遷488家,總部遷徙2488家,在省外投資的有4207家企業,其中投資設立生產型企業1675家,投資設立營銷機構1964家。外遷企業對外投資總額226.3億元,外遷企業在省外創造的總產值達453.59億元,上繳稅收25.1億元,分別占浙江省個私經濟總產值的6.1%和稅收總額的12.8%。目前,浙江經濟正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全面分析浙江民營企業遷徙對地區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這對促進浙江經濟結構合理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保證浙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企業遷徙的內涵
企業遷徙是企業地理位置的轉變或者向外延伸擴張,包括企業整體的物理位置轉移,也包括下級分支機構的異地設立,不僅是物理要素地域上的轉移,更是涵蓋所有生產要素的地域轉移,如資金、品牌、研發機構和營銷網絡等。決定企業遷徙的主要因素不是政府的意志,而是利益的誘導,是由于經濟發展而引起的供給、需求以及國際、國內分工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區域資源結構優勢的動態變化,使得企業有必要以空間轉換來回避經營風險和尋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個包含國際間與地區間投資與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的要素與商品流動過程,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是國際間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移國或地區與轉移對象國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1]。
三、浙江民營企業遷徙的影響
企業遷徙和資本流動無疑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當然,帶來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根據調查顯示1,浙江民營企業關注的主要外遷影響的比例關系見下表。
(一)正面影響

企業遷徙是企業發展與成長過程中對資源、要素、市場、環境等做出的一種綜合選擇,其積極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1.緩解有限資源和無限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浙江是經濟大省,但生產資源的相對貧乏,發展空間的相對狹小,商務成本的相對過高,成為制約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空間,浙江民營企業采取“走出去”戰略,紛紛遷移到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發展環境更為有利的地區,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能源等資源緊張的矛盾,還可以充分利用遷出地和遷入地的不同資源,從而彌補其自身資源不足的缺陷。據調查,目前,為溫州服務的各類人才,技術,勞動力,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溫州以外的地區。
2.企業拓展產品市場,帶動后方生產基地的發展
跨地區的發展使得企業不僅贏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拓展了產品市場,還帶動了后方基地的發展。調查顯示1,浙江在外從事商貿流通業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的產品70%以上產自浙江,估計年營業額在2500億元至3000億元左右,約占浙江省內相關產業產出的30%。分析表明,浙江在外企業中,以拓展市場為主要目的的占企業總數的66%,以獲取原材料為主要目的的占14%。可見,通過遷徙,不僅延長了產品和技術生命周期,把品牌推向世界,還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產生經營規模效益,從而帶動后方基地的發展。
3.緩解行業過度擁擠,避免惡性競爭
浙江民營企業以傳統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品往往具有同類性,由于進入門檻低,極易形成過度競爭。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浙江民營企業行業發展漸趨飽和,同一個行業,企業數量過多,生存難度日益增強,容易陷入惡性競爭,給企業和當地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部分中小企業由于無法承受日益增長的生產成本而往外遷移,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行業內部過度擁擠、無序競爭的格局,從而給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4.為產業升級提供空間,促進產業升級換代
外遷的民營企業中大多是在本地失去了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原先的技術優勢已逐步喪失,社會綜合效益也明顯下降。因此,只有在技術經濟水平存在梯度差異的區域之間,將喪失比較優勢的企業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或將要獲得比較優勢的區域,企業才能重新獲得已喪失的比較優勢。換言之,正是因為這些已不適合本地區發展的企業能夠及時轉移出去,這些地區才有能力和精力去培育發展一些更高層次的新興產業。當然,有些企業在遷移后,對原有企業的資產、土地、員工、商業網絡、企業品牌等要素進行重新組合,以投資新的符合現行要素比較優勢的行業,這也大大促進了產品調整與產業升級。
5.促進當地政府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
當一切行政命令式的東西不能夠再左右企業的跨區域流動時,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將面臨一種無形的壓力。而最終的結果,將迫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政府展開競爭,想方設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外來資本、技術和人才的進入清除種種障礙,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提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可靠制度保證,尊重法治和規則的力量,培植良好的社會秩序,以降低施政成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那些知名企業,才能進一步構筑起一個城市和地區對未來的信心。
(二)負面影響
企業遷徙是一把雙刃劍,在對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1.生產總值的減少和財政稅收的流失
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以及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大量民企的外遷外投對當地的生產總值和稅收也造成重大影響。正如麥克杜格爾模式所表明[3],產業轉移以及企業遷徙會引起投資源地相關產業的生產總量或產值的減少,也會減少稅收與就業。尤其這些企業外遷是壓縮或放棄了在投資源地的發展,從而導致浙江相應的經濟產值與經營者資源以及稅收大量的流失。
2.優勢企業外遷和資本轉移,削弱了本地的經濟實力,引起產業空洞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經營成本的持續走高,不但提高了企業的進入門檻,使外來資金望而生畏,還促使資本的不斷外流。隨著優勢企業外遷和資金外流的加劇,造成了本地缺乏足夠的資本發展新經濟,并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短腿,從而形成了浙江經濟的空檔,影響了浙江經濟再發展。與優勢企業和民間資本“出逃”形成惡性循環的是,提高經濟增量與存量的核心部分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也隨著資本的遷移而無法提升。由于技術密集型企業較少,又缺乏人才與資本的后勁,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本地資本與產業空洞化。
3.降低本地同類產業的競爭力,減少就業機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浙江眾多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面對各種環境條件的變化,將會逐步向其他條件更為優越的地區轉移。這種轉移首先就是特定生產能力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結果將會導致本地該產業生產能力的下降甚至消失,從而降低本地同類產業的競爭力。伴隨著這種產業生產能力的轉移,在該產業就業人數也將隨之下降。如湖州織里棉布市場,由于眾多經營戶與廠家紛紛到西部投資或承包、租賃,利用西部的資源與勞動力優勢,生產的紡織品占到湖州織里市場交易額的2/3以上,從而降低了本地同類產業的競爭力,不僅造成當地的棉紡織企業紛紛減產、停工或轉產,還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該地區的就業。
4.企業外遷將會導致人才和技術的流失
民企的頻繁外遷,不僅隨之帶走了資金,還帶走了大批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直接導致了經濟管理人才的流失,如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本地經濟發展的競爭力,還會造成經濟發展后勁的不足。同時,也相對減少了本地的用工崗位,一定程度制約了部分產業的發展。
5.盲目跟風外遷,造成經營資源的浪費
外遷企業的“洼地”效應[4]促使更多的企業外遷。如果一個地區大量的企業發生外遷,一方面由于分工導致企業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使企業的發展在其他企業外遷時受到打擊;另一方面,企業在評估地區價值時并非像經濟學所假定的一樣是完全理性的,模仿、學習等行為很普遍,過度的恐懼和過度的樂觀都可能存在,在遷徙方面則使企業變得悲觀,從而降低企業對該區域的信心,進而誘發進一步的遷移。并且企業在向外遷移的過程中,需要重新建造廠房、購置設備、招聘人員、辦理與經營有關的各項事宜,這些均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財力,不可避免得造成自身的損耗。特別是有的企業,對市場的容量和發展前景等考慮不周,盲目跟風外遷,最終造成資源的浪費,使企業陷入困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浙江民營企業的“外遷”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各有利弊,但從全國范圍來看,浙江企業的“外遷”一個突出的作用,就是能使中國長期保持低成本競爭優勢。因此,不能只看到其負面的影響而不顧市場規律限制企業外遷,這只能使企業因競爭力的喪失而消亡。應該認真分析,客觀的判斷其利弊得失,正確予以管理、引導,以更好的揚利抑弊。對于浙江民營企業而言,遷徙的關鍵在于利用遷入地區的流通渠道和資源優勢,建立和完善浙江和外地的經濟分工關系,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對于浙江政府而言,合理引導企業遷徙,減少其遷徙的阻力和障礙,完善地區間競爭的治理結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