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易費用的深層次原因來自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社會交易費用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而“諾斯實驗”則說明了用以控制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的投入是不斷下降的。這里著重從交易頻率的增加和制度創新及信息技術的進步來對這一問題加以解釋。
關鍵詞:交易 交易費用 頻率相對剩余價值
一、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和必然交易費用
在商品經濟中,交換是基礎,而存在交換則必然存在交易費用,威廉姆森把交易費用比喻為物理學中的摩擦力,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摩擦力的世界會是怎樣。交易費用從深層次看與人的本性密切相關,威廉姆森提到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是導致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這是讓人信服的。人們在交易中不可能掌握與交易相關的全部信息,特別是對交易對方信息的掌握。同時交易雙方不但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且隨時要防范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發生在商檢、索賠、公證、防偽中的費用即交易費用就會增加。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中,業務員李森擅自動用銀行資金從事期權交易,最終導致巴林銀行虧損十五億美元而破產。足見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可能帶來的損失或者費用是巨大的。(這里的費用可以看作是巴林銀行雇傭李森這一經濟行為所可能產生的費用。)為了防范或減少這一費用,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防范和監督制度的創造或強化,而這是需要成本的。
可以想象,在社會市場交易中,如果沒有對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的任何防范機制以及沒有對人的有限理性的任何補償的話,由于資產的專用性,全部的交易行為是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費用的,也即人們對完全的機會主義行為和有限理性所付出的代價,在這里可以把這一代價稱為“必然交易費用”。用全社會的必然交易費用除以總的交易次數所得的便是平均每次交易的必然交易費用;用平均每次交易的必然交易費用除以平均每次交易中參與交易的價值量,即得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
二、關于制度和信息技術
控制和減少必然交易費用的渠道之一是制度。制度主要是對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在交易中所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的控制。然而制度本身的創造執行需要費用,這一部分費用是制度創造和執行的成本。這其中包括制度創造者和執行者的報酬,以及社會為制度的創造和執行所投入的其它物質和勞務。將這一制度成本加上制度存在情況下人們機會主義行為所帶來的費用所得的總和從長期看必定比非制度下必然交易費用要少,原因在于全社會的制度體系從歷史上看是不斷進步的。制度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市場中的制度可以是政府憑借其強制力制定的,也可以存在市場自發形成的制度;在企業中,企業家、經理、管理者們創造以及執行企業范圍內適用的制度;在政府對公民的行為中也存在法律、規章等各種制度。
控制和減少必然交易費用的另一渠道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主要是對人的有限理性在交易中所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的控制。信息技術進步的質變形式是信息革命,用信息革命來說明問題更具有代表性。信息革命同樣是需要成本的,其中包括信息技術的發明費用以及運行和操作人員的報酬和與之相配套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等等,而這一部分成本是交易費用,是交易中獲得信息所要支付的費用,當然這從全社會來看是遠遠低于非信息下的必然交易費用的,這一點已經由信息的技術的蓬勃發展給予了證明。所以說信息革命是生產力向前推進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如此發展下去,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以后再出現更高層次的信息革命。從人類歷史上看,由最原始的眺望烽火高聲吶喊到飛鴿傳書,再到郵遞書信、報刊雜志,到電報、電視、電話,最后到移動通信、互聯網,每一次飛越都是生產力不斷前進的鑒證。
三、對社會交易費用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以及諾斯實驗的思考
越發達的國家總的交易成本是越高的,但是在相同交易價值量下平均在每一次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是較欠發達國家低的。以美國為例,通過對美國1870—1970年國民經濟的研究表明,交易成本的總和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由開始時的大約25%增加到一百年以后的45%。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并未直接用于生產任何東西,而是用于進行整合和協調不斷增加的和越來越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系。諾斯實驗則說明了另外一個方面:諾斯完成了一個對紡織品下訂單的過程(作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商品,從低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都從事該項生產活動)。然后根據各國生產產品,按照他們的要求完成訂單的質量和完成訂單的時間打分數。他們擁有一整套標準來直接反映交易成本的狀況。最后的結果顯示,像美國和中國香港這樣的地方按效率的分類排在名單的前列,而諸如莫桑比克這樣的地方則排在名單最下列。可見,發達國家地區平均在每筆交易的相同價值量下的交易費用是越低的。這種現象為什么會發生?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在不斷進步。在不同生產力水平上交易的層次是不同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交易的內容不斷地豐富,交易的涵義不斷地深化,交易的總量也必然加大。與交易總量增大相伴隨的是必然交易費用的增加,這一部分增加的必然交易費用是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對其加以控制并使之減少,于是相應的控制監督機制以及信息技術應運而生,社會上從而增加了一部分制度的創造和執行者以及從事信息工作的人員。于是用于對制度創造者和執行者的報酬增加了,同時相應的物質和勞務的投入也增加了,但這并不足以說明為什么社會總的交易費用占社會生產總值的比重增加了,而不僅僅是量的增加。
有理由把生產力的推進以及與之伴隨的交易的豐富和深化這一系列連續而模糊的進程分解為階段式的發展過程。如前所述,交易的發展過程是內容的豐富以及內涵的深化和范圍的擴大,可以把這些抽象的理解具體化為總量的增加,當然這并不僅僅是具體交易次數或交易總額的增加。在這里還有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就是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機會主義傾向的問題。可以認為,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機會主義傾向來源于人的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是基本不變的,從長期看并沒有增強或減弱的趨勢。如果交易的總量增加了,社會必然交易費用也會增加,如果必然交易費用全部是由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機會主義傾向產生的話,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是不變的,用以控制必然交易費用的投入占社會總產出的比重也是不變的。然而事實是,這一比重是在逐漸變大的。
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首先考慮交易頻率的問題。在生產力水平低的社會里,一項經濟活動的最終完成可能需要交易一次或少數幾次,比如以物換物這一行為,如果甲有一只羊,乙有一把斧頭,當甲需要斧頭而且乙需要羊的時候,交易就可以發生了,而且僅用一次交易既可完成這一經濟行為。但當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介入經濟行為以后,甲如果再想獲得斧頭就必須先將自己的羊賣掉獲得貨幣,然后再用所得的貨幣去購買乙的斧頭,最后乙再用所得的貨幣去購買羊。也就是說,這一經濟行為的完成已經需要三次交易了,雖然交易的全部價值是不變的,然而如此一來,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便大大增加了。那么可以想象,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一項經濟行為的最終完成可能需要的交易次數是逐漸增大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平均需要交易次數越來越多才能完成的經濟行為也越來越多了。(這里的經濟行為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也即完全的經濟行為。)
生產力水平提高以后,首先,全社會參加交易的價值總量要增加,同時平均每一單位價值所參加交易的次數也在增加,也即平均每一單位價值所產生的總的必然交易費用是在增加的。于是社會加大了對必然交易費用的控制力度,即用于控制和減少必然交易費用的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了。
現在我們考慮諾斯的實驗。諾斯在經濟落后國和發達國分別下了相同的紡織品訂單,結果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最終交易成本要明顯小于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單就這一經濟行為而言,紡織業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落后國家都是比較成熟的產業,所以完成這一經濟行為所需要的交易次數是相差不多的,也就是說由此而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是相差不多的。然而最后的結果顯示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用于控制這一經濟行為所產生必然交易費用的投入較之落后國家要小得多。如果把落后國和發達國的這一橫向的比較抽象為一國生產力由低向高的縱向比較的話,這一事實可以理解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用于控制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的投入是逐漸減少的。當然,全社會這一減少的總和比之全社會由交易次數的增加所導致的控制必然交易費用投入的增加是不及的。為什么會出現這一情況?也即在社會增加控制必然交易費用投入的同時,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必須的投入為什么會減少?而且可以毫無疑問地認為,盡管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必須的投入減少了,但其效果是愈加明顯的。
當社會增加用于控制必然交易費用的投入時,從事與這一類事業相關的人員當然地增加了。這些人員包括制度的創造和執行者,信息技術及相關物質的創造、改進和操作者等等。除了人員工資的增加以外,社會也加大了物質和勞務上的投入,這兩方面構成了全部的交易費用。
正如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一樣,制度的創新和進步以及信息技術的發明和改進也大大提高了對必然交易費用的控制能力。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產生必然交易費用的控制投入減少了,另一方面控制的效果更加明顯了。從事執行制度、管理等相關工作的人員,以及從事信息服務的人員降低了交易的必然交易費用,他們的報酬以及社會用以控制必然交易費用投入的物質和勞務是交易中的費用,后者比前者少的部分便是從事制度和信息工作的人員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在制度創新進步,信息技術改進以后,提高了制度執行者和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對平均每次交易中單位價值所產生的必然交易費用的控制投入減少了。這正如同一個產業的生產技術進步以后,生產效率隨之提高,產業工人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可以生產更多、質量更好的商品一樣,盡管產業工人所獲利益增加,但是他們的相對工資減少了,他們所創造的相對剩余價值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