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以公有制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有資產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占主導地位,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但目前,國有資產流失也呈快速遞增態勢,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億元。國有資產的流失,已經成了困擾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因此,在國有企業改制的過程中,如何有效防止事業單位改制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建立約束機制,已是經濟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下面就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對策,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
(一)是操之過急,優惠過多。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有一種錯誤意識,認為國企是政府的負擔覺得只要國企退出了,給職工一筆經濟補償費,解除勞動合同,就不用糾纏政府了。為盡快完成國企改制,這些地方政府大都制定改制時間表,成立督導組,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企業改制。更有甚者,把完成改制當成一項政治任務,給“一把手”下指標、限時間、壓擔子,否則“烏紗帽”難保。重壓之下,為了趕進度,國企改制往往走調變樣,國有資產很容易被低估賤賣、“合法”流失。
(二)是自賣自買,暗箱操作。
在國企產權改制各種形式中,最具爭議的是管理層收購。這種行為是指:公司的管理人員通過購買本公司的股份,改變公司股權結構,成為公司所有者的一種收購行為。管理層收購之所以成為一些地方國企改革的主要模式,在于它是實現國企股權多元化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解決企業所有者的缺位問題,還可以解決管理人員的激勵機制問題。不過,在改革實踐中,被人稱作國有資產“自賣自買”的管理層收購模式很容易走樣。雖然經國家有關部門叫停,但仍有許多企業抵擋不住誘惑,偷偷地施行管理層收購。
(三)是收人錢財,給人“方便”。
按照規定,國企改制之前,必須聘請中介機構進行審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產權轉讓價格的直接依據。中介機構能否獨立、客觀、公正地進行審計、評估,是決定國有資產流失與否的關鍵環節。但中介機構為招攬客戶,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往往投企業所好,看企業“臉色”行事,與企業聯手,低值評估、貶損國資。“收人錢財,給人方便”,審計、評估工作中走過場、造假,使“評估報告”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幫兇”
毋庸置疑,國企改革的方向是對的。國企改革勢在必行,而國有資產流失也不是無藥可救,是可以有效預防的。如何防止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呢?我個人以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宏觀方面講。
(1)積極穩妥,謹防刮風。
國企改革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工作,面對困難無所作為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必須警惕簡單化、片面化傾向,防止亂下指標、定時間表之風,防止改革走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要堅持因企制宜原則,從企業實際出發,成熟一個改革一個,不能用行政命令推進企業改制,不能搞“一刀切”,保證改制工作規范、有序地進行;同時要堅持著眼于企業發展、區別對待原則,制定較為具體的改制企業范圍,針對不同企業采取不同政策,防止國有資產政策性流失。
(2)建立國有經營責任制,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一是建立科學的,可量度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指標體系,由企業的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產品銷售收入和實現利稅等主要方面組成。二是建立一個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目標的確定方法體系。采用確立階段目標,運用具體經營責任目標的確定方法體系。采用確立階段目標,運用具體指標實行逐步考核的辦法。三是建立一個確定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指標體系的規范化工作程序,在認真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確定目標,并由企業主管部門與企業簽訂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責任狀,并報同級紀委、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四是建立一個嚴格、合理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考核及獎懲方法體系。以所列國有資產經營目標的諸項主要內容為依據,到期由上述諸部門共同組成考核小組,對責任人進行嚴格、科學的考核。這種考核是從企業的規模效益的角度評價企業的業績,兌現獎懲,從而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
(3)建立和健全企業監督約束機制。
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業監督約束機制,做到每年檢查一次。財政部門要搞好企業年度決算檢查,要評出優劣,分清責任,對損失巨大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2,從微觀方面講。
(1)建立有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財務指標考核體系。
企業的財務部門是國有資產的管理部門,對保持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促進其不斷增值負有重要責任。建立有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財務指標考核體系,財務指標包括國有資產流失率、增值率、資產利潤及負債率等。指標的考核采取企業自查、重點抽查與年終審計相結合的辦法。企業要將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的自查結果及時報送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定。重點抽查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委托社會中介機構進行,根據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結果,兌現獎懲。對經營完成國有資產增值考核指標的,予以獎勵;沒有完成資產增值考核指標則予以處罰,并終止、甚至終身取消其經營國有資產的資格,對以弄虛作假或其他不正當手段,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者,必須堅決追究經營者的責任,除令其賠償外,給予行政處分或追究刑事責任。
(2)建立與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首先,應建立產權管理的法律責任制度。當前,要加速制定維護國有資產權的有關法規,通過建立法規責任制度,明確企業的責任,規范企業的行為。其次,通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進行監督。再次,強化企業民主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職代會的作用,職代會要把資產保值與增值列入重要的議事內容,并通過選舉參加監事會與資產管理委員會的代表,參與企業重大決策與監督活動,逐步創造條件實行民主選舉廠長以便強化對其經營活動的民主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3)建立企業內部產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對國有資產進行登記、記錄、實行國有資產增值、較少的報批制度。如果企業內部單位實行獨立核算,應對其占用國有資產盡心登記,按其占有國有資產的數量收取占有費,同時,審查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
(4)改革企業的分配制度。企業的利潤分配,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利潤分配方法、程度進行,要保證國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對于股份制企業,不能以各種借口,對國家股不分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無形資產管理制度。根據先行會計制度的要求,企業應加大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力度,加強對開發、購入、使用過程中的無形資產的核算,以防止無形資產的流失。
(6)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主要是對企業生產要素的各主要環節及經營成進行審計,通過審計可以發現資產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加大對經營者的監督力度,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
(7)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看家理財的本領。
會計人員是國有資產的直接管理人員,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負有重要責任。如果由于其業務素質不高,使國有資產在核算時發生損失,是萬萬不該的。所以,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使他們熟練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不斷更新知識,從而提高看家理財的本領以及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