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也在不斷發展,因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影響教師教育和學生學習行為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了。調查組圍繞“‘互聯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這一課題開展了實踐活動。調查了“互聯網+”背景下甘肅某些農村小學在“互聯網+”下多媒體應用的情況,從中發現問題,進而提出“互聯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多媒體應用;課堂教學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人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國家要制定“互聯網+”戰略。于同年7月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就推動國家行動計劃鎖定了重點發展領域,毫無疑問,其中包含了教育。在此,著重研究“互聯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調查組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小學在“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中媒體應用的情況,探討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社會實踐團隊選取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管轄區域的小學開展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在“互聯網+”下的小學課堂教學問題及提出“互聯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 “互聯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 多媒體教學應用軟件比較缺乏
通過對部分小學進行實地調查發現,農遠工程占了一大半,即使國家政策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農遠小學的建設,但是調查組還是發現大多數的學校并沒有完善多媒體設施,信息技術軟件缺乏,也沒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庫和教學資源分享數據庫,教學信息和資源都相對落后。
(二) 多媒體設備管理尚不完善
調查顯示,只有近二分之一的小學在設備管理方面配備了專職人員,多媒體設備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很多多媒體設備沒能合理使用導致物不能盡其用,實現不了其真正價值,更遺憾的是,壞掉、陳舊的設備設施尚不能及時、合理更新,極大地浪費資源與金錢。
(三) 教師對新型教學模式接受程度低
調查結果顯示,年輕教師緊跟時代的步伐,很容易也很愉悅地接手新的教學模式,不說對新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有多么熟練,至少能夠簡單運用。但一些年紀大的教師或者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教師還是喜歡在黑板上涂涂寫寫,認為機器始終是死的,沒有人的教學來的生動直接,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無法運用多媒體做到視圖和聲音上的展示。
(四) 學生運用“互聯網+”的機會少
調查得知,學生除了在專門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平時是沒辦法接觸電腦或者一些其他的多媒體應用的。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多講點課,并沒有做到師生互動,一個人依靠多媒體應用講完一節課,沒有注重設備使用是否恰當,也沒注重學生對設備的使用,畢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他們也應該自己親自感受“互聯網+”教學時代的到來。
二、 “互聯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建議
(一) 統籌規劃,合理購置,資源共享
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學設備設施主要靠縣級教育行政和業務主管部門統籌規劃的,因為地方財政影響,教育經費的投入永遠都是不足的,如何把有限的資金充分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題,這需要以縣為單位,統籌規劃,集中財力,將其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建設中,注意不要厚此薄彼,要把握校與校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各個學校資源共享,節約成本。
(二) 有效維護,建立設備管理制度,保持應用的可持續使用
軟硬件設備的有效維護是保障應用可持續使用的必要措施,發揮其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的重要保證,這就需要找到合理的維護方法了。一方面,學校要完善多媒體設備維修保養制度,建立電教專員、學科教師、班主任、學生幾方面協調的建設、管理、使用制度;另一方面,通過制度規范管理,強化教師和學生正確使用多媒體運用的意識,鼓勵他們有效合理使用設備設施,對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做好詳細記錄,另外要時常維護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三) 宣傳理念,強化培訓,快速運用到課堂教學
教育行政部門加大“互聯網+教育”的理念宣傳,幫助小學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自覺樂觀地接受“互聯網+”理念,主動注意互聯網、多媒體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同時要特別強化中小學教師“互聯網+”理念和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的應用培訓。豐富教師們對“互聯網+”的認識,提高教師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更是各個學校的職責和使命。學校必須加強教師的校本培訓,不單單進行簡單的多媒體設備使用培訓,還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方面的校本培訓,幫助、督導教師把“互聯網+”引入課堂,達到教學方法的創新,既實現自己的思維創新,也領導學生們學會創新。
(四) 以生為本,切勿程序化
“互聯網+”在教學中發揮極大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常常能讓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但不得不說的是,它也僅僅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而已,不可過分依賴,令課堂程序化。教師要明白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還是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應該讓學生來接觸多媒體設備,讓他們放手操作,不適合多媒體教學的,需要耐心講述時,教師也應“多費口舌”了。
三、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戰略是學校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學生創新思維開拓的一大步。當前時代提供的是孩子自主、靈活、創新的學習,并非死記硬背,機械地學習。恰恰“互聯網+”的出現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多維、智能、生動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學得更簡單更有激情。從而,由以前的被動學變成主動學,以前的不喜歡變得熱愛。在這里,必須一提的是,互聯網固然好,也要正確使用,教師應結合課程以及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切勿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設備。
參考文獻:
[1]張嬋清,王程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策略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
[2]趙婀娜.“互聯網+”讓教育更關注“人的維度”[N].人民日報,2015-04-16.
[3]杜占元.改革創新加快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3(001),2013-11-29.
[4]孫唯,董雙威.小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支撐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2).
作者簡介:
賈淑君,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