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擬通過對日本家庭育兒費用的支出進行數量分析,闡明育兒成本過高給日本家庭造成的經濟負擔,進而導致日本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日本少子化趨勢加劇的首要原因,日本政府及企業只有對這一因素進行充分認識和切實把握,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決少子化問題。
關鍵詞:日本;少子化;育兒費用
一、日本少子化的現狀
(一)少子化的概念界定
維持人口長期穩定的合計特殊出生率(1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數)稱為人口置換水平。聯合國推算指出。標準的人口置換水平為2.1。如果一國的出生率長期低于人口置換水平,則被稱為少子化。
造成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有:現代人的晚育傾向使女性的平均生育數減少,由于女性參加工作,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結婚、育兒在人生中所占的優先順序下降,結婚和養育子女對教育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結婚與生育在文化上有密切關系,晚婚化傾向和終生未婚率的上升是造成晚育甚至不育的直接因素。
一國如果出現“少于化”,就會對國家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如人口下降、社會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等。老齡人口增加使社會保障費支出增大,勞動力減少使社會活力低下,造成經濟活動停滯、生活水平下降。
(二)日本人口年齡結構及其特征
1 日本總體人口年齡結構
根據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含義》提出的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達7%以上的人口為老年型人口。1970年,日本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率為7%,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且人口高齡化的速度十分驚人。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362萬人,比上年增加78萬人,占總人口的18.5%,超過老年人口比例占18.2%的意大利。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同時,日本7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千萬大關,達1003萬人,比上年增長51萬人。另一方面,日本新生兒數量不斷減少。少兒人口(14歲以下)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的數字。2001年日本少兒人口為1834萬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率為士4.4%,2002年少兒人口為1812萬人,所占比率僅為14.2%。截至2005年,日本全國人口約1.27億,其中65歲以上老年公民2682萬人,15歲以下少兒1740萬人,分別占全國人口比例的21%和13.6%。日本老齡人口比例居世界首位,少兒人口比例則跌至世界末位。
2 日本的少子化及其影響
日本等發達國家多以一位婦女從15歲到49歲之間生育兒童的平均數表示出生率。日本的出生率在第一次嬰兒潮(1949年)達到4.32,并在第二次嬰兒潮(1973年)達到2.14。但之后不斷降低,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目前已經達到最低水平。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日本人口出生率已連續多年呈下降趨勢,2003年日本新生兒出生率為1.29,比2002年的1.32降低了0.03,2004年繼續下降至1.28,2005年更是降到1.25,從而連創新低。從日本國內地區情況看,出生率最低的是東京,跌破了1.0,僅為0.98。又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初步統計,2006年日本出生的嬰兒增加了2.3萬人,總數達到了108萬人以上,6年來生育率首次出現了增長勢頭,預計2006年日本的生育率可達到1.29。出生率下降雖然是西方發達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但其他國家經過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政策后,基本已止跌回升。只有日本還在繼續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出乎意料,如果繼續下去,10年后將會引起勞動力不足(估計缺少400多萬人),造成經濟成長率降低0.7%的嚴重后果。這一后果還可能導致未來日本社會保險減少,而受保的高齡人口增加等重大問題的出現。
二、家庭育兒支出對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響
依據社會發展的經驗,少子化是高度發達國家才會面臨到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是來自心理層面的影響大于生理層面的因素。從以下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育兒成本過高給家庭造成經濟和心理上的負擔導致晚育少育甚至不育是日本少于化趨勢加劇的首要原因。
(一)日本家庭收支概況
日本野村證券株式會社以居住在東京及其附近、京都大阪及其附近的、家庭中孩子在0~18歲左右的700名母親為對象進行了調查。該調查自1989年(平成元年)開始,至今已進行了9次(隔年一次)。調查內容主要就家庭收支等問題進行,根據第9次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家庭每月的支出平均為26.8萬日元,其中28.6%的家庭每月支出在20萬日元以下,所占比重最大,其次為25~30萬日元的家庭占24.1%。家庭中只有1個孩子的月支出平均為23.7萬日元,而有2個或3個以上孩子的家庭月支出平均則超過了28萬日元。這一結果說明了孩子越多,支出的費用越大這樣的一個事實。此外,在長子(女)還是嬰兒的家庭中有55.8%的家庭每月支出不到20萬日元,而長子(女)已上高中的家庭每月支出不足20萬日元的僅為17.6%。可見孩子在18歲之前,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月的花費會越來越多,給家庭造成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
(二)日本家庭育兒費用的支出情況
分析育兒費用問題首先要明確天使系數這樣一個概念,因為它是說明育兒費用的有效模型,所謂天使系數。是從恩格爾系數(飲食費用在家庭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派生出來的詞匯,是指每個家庭在一個月的家庭支出中,給孩子的零花錢、學校及補習班的學費、孩子的衣食住行、生病、休閑所需費用、將來的儲備金、孩子的保險等等所有與孩子有關的花費所占的比重。其計算公式為:天使系數=育兒費用÷家庭支出×100%。從中也可以看出,天使系數越大,則表明育兒費用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給家庭帶來的負擔也越重。
根據第9次野村證券的調查,日本家庭2005年天使系數的平均值為28%,也就是說,在日本家庭每月的支出中平均有1/4是用于孩子,就其具體發布而言,處于嬰幼兒、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中學生家庭的天使系數分別為16%、25%和35%以上,獨生子女家庭的平均值為19.7%,而3個孩子以上家庭則為37.6%,是獨生子女家庭的近兩倍。由此看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孩子數的增多,家庭負擔不斷加重。直接造成日本家庭再次生育的意愿下降,如在1993年日本家庭平均的天使系數達到高峰之后雖有所下降,但這并不是家庭的育兒負擔有所減輕的結果,而是由于家庭育兒負擔的加重。導致少育不育,致使孩子數量減少,從而總的育兒費用降低,天使系數縮小的結果,那么,育兒費用為何會如此高呢?理由是孩子們的教育費用過多使然。
教育費用一向是育兒費用中比重最大的一項開銷,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投入也不斷加大。教育費用除了幼兒園到大學必需的學雜費之外,上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的費用等占有一定比重。例如,1997~2002年此項比重在育兒費用中達到了35%左右,2005年達到了37.5%。再從孩子數量來看,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教育費用在育兒費用中所占比例為27%,2個孩子及3個孩子以上的家庭中,此項比例則高達40%以上。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費及各種補習費用等各種費用不斷增加,使得教育費用在育兒費用中所占比重由10%以內逐漸增加到近50%。據保險公司計算,僅從教育費用來看。如果從公立幼兒園到公立大學的話,最少也要花費850萬日元,而如果從私立幼兒園到私立大學的話,其費用則要高達4400萬日元,如此大的費用,使得父母不得不慎重考慮生育問題。
三、日本少子化政策及其實施效果
(一)日本少子化政策的主要內容
為了減輕育兒負擔,日本政府在1990年以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1991年3月,日本政府頒布了《育兒休業法》,1995年6月頒布的《育兒·介護休業法》對其進行完善,規定了帶薪育兒休假制度,1994年12月,由厚生、文部、勞動和建設四省大臣一致同意制定了“關于今后為支援育兒政策的基本方向”(簡稱“天使計劃”),其重點包括:(1)完善雇用環境;(2)充實多種形式的保育服務設施;(3)充實母子保健醫療體制。(4)完善住宅及生活環境,(5)充實學校教育和校外活動、家庭教育,(6)減輕養育子女而出現的經濟負擔。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天使計劃”,其內容與“天使計劃”基本相同,只是在現已實現的目標基礎上,又制定出新的目標,并加大力度。此外,日本勞動省自2000年度起,對部分為職工照料孩子和家庭提供方便,創造易于婦女邊勞動邊生育的寬松環境的企業進行表彰。而地方政府也為鼓勵在本地區居住的在婚婦女生育子女,特設“生育獎勵獎金”,日本政府于2003年通過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重點從“生”的方面出發,要求企業確保女性產假,享受和其他人一樣的受雇權等。不久又提出要重點從“育”的方面著手,加快完善城市的保育設施,將育兒女性的養老金免除期由原來的到孩子,1歲延長到3歲,同時提高嬰幼兒的福利補助等。
(二)日本少子化政策的實施效果
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企業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創造有利于養育子女的環境,以提高生育率。然而,日本家庭對育兒費用的負擔感仍未得到緩解,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也依然未能遏止,2005年的調查顯示,60.5%的主婦依然感覺到育兒費用給她們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其中16%的人認為負擔沉重,44.5%的人感覺存在負擔,從收入狀況來看,年收入在300~1000萬的家庭感覺負擔最為沉重,而這種年收入在300~1000萬的中間階層家庭占日本家庭總數的80%以上,就出生率低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認為育兒費用的負擔過重是最主要原因的人數最多,占57.8%,其次是由于工作和育兒二者難以兩全。盡管日本的出生率連年下降。但還是沒有足夠的幼兒園接納這些孩子,幾乎每座城市的幼兒園都存在排隊等候人園的問題。
日本少子化政策效果不明顯。政府和企業都有責任,首先,政府的大多數政策僅限于生孩子時和哺乳期的一時資助,作為撫養子女的援助并沒有什么效果。這是由于與嬰幼兒期相比,家長的經濟負擔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變得更重。就目前來說,政府沒能提供長時間、便利的公立保育服務,亦無法通過支付現金補貼(兒童補助等)及減免稅等措施在財政上援助撫養孩子的家庭。而且,很多家長指出長期教育費用的負擔導致撫養孩子困難,所以。如何充實價廉高質的公共教育也是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次,如果采用官方政策來解決所有的育兒問題,就需要龐大的預算,浪費也會隨之增加,所以企業在解決少子化問題上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企業社會中對“工作方式”的認識有待改變。在日本的勞動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使育兒陷入困境的問題,而使家長感到育兒困難的工作方式并不符合最低限度的勞動標準,企業不應靠強化勞動,而應靠創造性的革新來參與競爭才合情合理;在養育下一代支援對策推進法中,大企業被賦予制定支援育兒行動計劃的義務,所以企業為提高出生率也采取了諸多對策。但由于企業害怕被人們看到在支援育兒方面做得不充分而會有損企業形象;在公布育兒支援政策的內容及實際利用狀況方面企業表現得非常消極。最終淪為利用率低、只是名義上存在的支援制度。
總之,想要真正改善日本的少子化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聯合起來,在經濟上進行援助的同時,解決育兒和工作難兩全的問題,真正減輕家庭的育兒負擔,讓家長不再感到育兒的壓力如此沉重,才可能增加孩子的數量,維持日本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吳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