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推進,“未富先老”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出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當前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口迅速的老齡化主要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結果,為迎接老齡化的挑戰需要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提高生育率。認清計劃生育政策與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關系意義重大,因為這與未來的人口生育政策走向密切相關。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基礎上,重點闡述人口老齡化與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關系,針對一些學者提出的通過提高生育率來解決老齡化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最后針對人口老齡化給我們的社會經濟帶來的挑戰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按照國際公認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以上,或者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國家統計局2001年3月28日發表的《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1.39個百分點。2005年底全國1%人口抽樣顯示,我國總人口數達到130756萬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達到100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7%,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1964-2004年的40年間,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1倍以上,而老年人口的規模增加了3倍;8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比例也增加了]倍以上,但是規模卻增加了6倍。2006年9月21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續增長,到2010年將達到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78%,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將達到2132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2.25%。中國人口在迅速老齡化的同時,也在迅速地高齡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將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據預測,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期將在2030年左右到來,中國在21世紀上半葉將長期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關系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口再生產類型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必由之路。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轉變的趨勢,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或遲或早。各國都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龐大的人口基數給我國的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嚴格的計劃生育制度促進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我國人口老齡化與人口總量控制之間的關系。
從人口學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程度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第一是生育水平,第二是預期壽命,第三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中國的人口國際遷移數量相對很小,而人口在國內的遷移,只會增加或減緩一個地區的老齡化程度,不會改變整個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育率的下降意味著出生人口的減少,同時也意味著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上升。生育率下降得越快,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得越快。而死亡率的下降又使老年人口壽命延長,使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對于中國來說,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盡管計劃生育的開展對中國的老齡化起了一定加速作用,但除了生育水平的下降外,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1981年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男性為64.55歲,女性為67.47歲。而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2000年全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2.43歲,其中,男性為70,65歲,女性為74.33歲。
一些學者在計劃生育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方面進行了量化研究,結果表明,從20世紀70年代起至第三次人口普查,實施人口控制使0~14歲人口比例由假如沒有人口控制的39.7%降到實際控制之下的33.5%;65歲老年人口的比例則由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如果沒有計劃生育對人口的控制,0-14歲少年人口比例會由39.7%降到36.4%,而實際上,是由33.5%降到27.7%,65歲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由不控制的4.9%上升到5.6%。由此可見,計劃生育實際上促進了中國人口由年輕型轉向成年型,而不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即使沒有實施計劃生育,中國人口也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進入老齡化。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有利有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公共政策相對最優,以最小成本換取最大收益,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下,由于人口的慣性增長,人口數量仍然逐年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也逐年提高。提高生育率,只會使我國的總撫養比上升,加重少兒撫養負擔,不會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因為我國不存在絕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我國的人口問題具有特殊性,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將是一個長期的基本國策,不能因為其產生一些問題而放棄。
三、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從現在到2030年前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準備期,非常關鍵。一方面,這一時期是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據全國老齡辦預測,中國在這一時期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3.51億。相對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齡化最嚴峻時期,這一時期為我們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一個緩沖期。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也是我國人口紅利期。這一時期內生育率將平穩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因此,在未來25年中,應抓住機會,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老齡觀,積極開發老年人才。全社會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老年人口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社會中蘊藏豐富的老年人才,只有被開發才能轉變為有用的社會資源。要重視老年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積極開發老年人才市場,建立國家老年人才信息數據庫和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積極搭建老年人才服務平臺,開拓老年人才參與社會的渠道。發展老年教育,開發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資源,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以高素質應對老齡化。
第二,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充分利用“人口紅利期”發展經濟,為迎接老齡化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社會保障的程度取決于經濟發展的水平。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是充分利用人口紅利期而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的挑戰主要不是體現在勞動力數量不足問題,而是深刻地體現在我國勞動力質量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如果提高生育率,多生的1~2億人口將導致我國社會總撫養比上升,給我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增添新的壓力,使社會保障資金更加緊張,不能有效地緩解老齡化問題。因此,我國應利用“人口紅利期”,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安排好勞動力的合理有序遷移,努力使經濟增長模式由勞動力密集型逐漸向勞動力需求量小的技術技能型轉變,而不是通過提高生育率來解決老齡化問題。
第三,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老人自養和社會養老等多種模式共存。隨著社會中核心小家庭的普遍化,家庭的養老功能正在弱化,對“未富先老”的中國來說,社會養老的配套制度體系還很不完善。因此,要研究建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由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的模式轉換。強化基金征繳,切實做到應收盡收。繼續積極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特別是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多渠道籌措老年社會保障基金,增加中央社會保障的戰略儲備。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逐步建立廣泛覆蓋、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相適應、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農民的養老問題是解決老齡化的核心問題,目前“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分割的養老保障體系,只能看作一種向現代養老保障體系過渡的形式。由于現行養老體制覆蓋面沒有涉及農村,土地之類的資本不足以維持老人晚年的生活,再加上多數農村青壯年出去打工,農村的“空巢”家庭更為普遍。所以,要設計一個適宜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險問題。在農村,要以家庭養老為主,并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積極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探索,完善農村特困產生活救助制度,研究個人賬戶積累式的養老保險。醫療方面,積極探索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同時要加強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建立特困醫療救濟基金,提高農村人口的健康意識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