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破產、倒閉、出售、兼并和股份制改革等手段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意義不僅僅是將中小型國有企業推向市場,同時排放出大量的原有人員,形成一個斷裂的特殊群體(孫立平,2004)。據統計,在這一過程中,國有單位人員由1995年底的11261萬人降至2004年底的6710萬人,共減少了4551萬人,比例為40%。據國家發改委預計,2006年城鎮需要安排2500萬人,城鎮新增勞動力900萬人,下崗4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300萬人,而2006年新增加崗位800萬個左右,再加上自然減員提供崗位共計1100萬個,那么將有1400萬個勞動力剩余,比2005年增加100萬人。
一、國有企業工人失業原因的分析
(一)國有企業工人失業的理論原因
國有企業工人是一身兼二任的,作為公民,與其他人一樣,是全民資源的共同主人;作為國有企業工人,其身份是雇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仍然是商品,即使國有企業職工也不例外,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勞動者個人無權實際占有任何一家企業的生產資料,而是與企業建立了勞動合同關系。換句話說,勞動者實際上讓渡了自身所有的勞動力,把它交付給企業經營者支配,并為此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平時所說“工人是企業的主人”指的是工人的前一個身份,而作為全民資源的主人,其主人身份地位的體現是通過工人階級整體及其利益代表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來實現的。作為雇員,其權利和其他經濟成分中工作的勞動者基本相同,都依法享有法律賦予的各種勞動和福利的權利。因此,國有企業如果解雇工人,只要合理合法就是正當的市場行為,與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行為并無二致。
(二)國有企業工人失業的客觀原因
1.人力資源過剩引起的失業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近幾年每年新增勞動力幾百萬人,要安置如此巨大的勞動人口就業,本身就是一項沉重的社會負擔,全社會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國有企業在安置勞動力就業中一直擔當著主要角色,甚至是作為政治任務來完成,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地位常與其規格相關(雷潔瓊,2001)。因此,為使企業地位及其個人地位不斷上升,企業負責人往往熱衷于不斷擴充企業,致使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而冗員現象也就越來越嚴重,兩個人的活三個人干甚至四個人干的現象十分普遍。據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調查,國有企業的冗員要占到企業職工總數的1/3,以此推算,全國國有企業冗員5000多萬。為加快企業改革步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必然要求這些富余人員下崗分流,減員增效。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有關負責人表示,2004年上半年,全國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為284萬,下半年,由于國有企業關閉及改組改制,全國預計增加約200萬失業人員。
2.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的失業
經濟發展必然會引起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社會轉型,企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煤礦、冶煉、建筑行業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比較艱苦,由于過去實行“統包統配”的用工制度,硬性要求企業按比例搭配招收女職工,現在女工過多,成為富余人員。同時紡織等行業適合女工工作,由于職工頂替等原因,卻吸收了過量的男職工,在安排上也發生困難。還有像紡織、電子、精密儀表等行業的工人,受勞動條件的局限,到一定時期,就難以堅持本崗位工作,成為富余人員。我國的制造業也正在經歷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革過程,許多初級工業產品也居世界前列,大部分工業制造品出現供過于求,或者供求基本平衡,相當多的生產部門能力過剩或者利用不充分。例如機床、彩電、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空調器、微波爐、復印機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40%以下(衡孝慶,2003)。因此,在這些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了大規模的職工失業。
3.技術進步引起的失業
技術進步會加劇結構性失業,結構變動較快時期正是失業高峰期。熊彼特(schumper,1939)認為,技術變革過程生來就是不規則和不平衡的,那些革命性的新技術可以擔負起“創造性的毀滅颶風”,在這種颶風中,隨著新產品和新工藝投資的增加以及新市場的開辟,會把一些老行業、老技術、老工藝和就業機會一掃而光。國有企業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提高科技含量,提升技術創新的能力。技術進步速度愈快,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化就愈快,含有傳統的舊技術的工廠與部門在市場的競爭力就愈差,排斥和下崗職工人數就愈多。這種激烈的科技競爭對工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那種靠吃“大鍋飯”混日子的低素質工人必須被淘汰。這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國有企業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4.經濟體制轉軌引起的失業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工作崗位的分配與人員的安排由政府部門包辦,實行的是低工資、高就業的政策。就業方式是一次安排定終身,工作性質、工作崗位、工資標準、升級制度、勞動保障等統統由國家說了算。在這種統包統配和“鐵飯碗”式用工制度下,企業不能根據自己的生產經營需要來增減勞動力,結果是不需要的人被引進來了,不想要的人卻辭退不出去,企業代替社會沉淀多余的勞動力。“冗員過多”既是政府包辦的惡果,也是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體制中,剛性的統分統配機制逐步被市場選擇機制所替代,企業可按照自己的產量結構、技術結構的要求,同比例優先配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就使過去的隱性失業人員被排擠出來,成為顯性失業人員。
(三)國有企業工人失業的主觀原因
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首先,從管理者角度看,一個企業經營的好壞,很大程度與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和水平密切相關。相當多的國有企業經營者管理水平差、不負責任、決策不當、失職瀆職、貪污腐化,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不得不付出巨額的財政補貼,靠“輸血”來維持。這種無生命力的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很難有所作為,企業效益低,產品質量差而賣不出去,致使大批職工無事可干,成為失業人員。據包頭市對84戶非正常虧損的國有企業調查,71%的企業虧損原因在于經營者管理不善(劉茂才,2004)。其次,從職工角度看,國有企業中部分職工文化水平低、技能單一,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設備更新,企業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導致原來的一部分職工成為富余人員,成為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大多數年齡偏大、身體較弱、觀念陳舊、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和能力,失業在所難免。
二、解決國有企業工人失業的策略
對國有企業工人失業現象解決的宏觀思路是:調整產業結構,改革勞動用工制度以及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是發展經濟的必然前提,也是解決失業工人的根本所在。但要區分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特殊情況,或采取推進的辦法,或采取抑制的手段。
(一)建立就業服務網,提高失業人員素質,以培訓促進再就業
企業和部門對富余職工進行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對那些由于技術進步造成的失業工人來說,更新知識、更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才是他們最需要的。企業失業工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信息相對閉塞,要建立覆蓋全市、省、乃至全國的就業服務信息網。例如,攀枝花市從1998-2003年先后投資近500萬元構建覆蓋全市的勞動力市場及信息網絡系統,撥付350多萬培訓經費,對2.9萬名企業失業人員進行在就業培訓。從2002年起,全市在32個街、辦(鎮)建立了就業服務中心,122個居委會建立了就業服務站,僅2002年就幫助9000多名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二)擴大企業合理就業的再吸納力
目前我國正處在加速國有企業改革、分流企業富余人員的過程中,但這并不等于國有企業再沒有吸納富余人員的余地了。從現實的情況看,一些國有轉軌企業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擴大招工,兼并其他企業,增加了勞動力。我國已經加入WTO,在新的發展格局下,要對符合體制轉軌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支持,使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起到增加長期和高質量就業的作用。促使國有企業產生吸納職工的內在動力,挖掘企業尋找富余職工出路方面的潛力,而不應當簡單把“排出人員”作為增加效益的唯一途徑。
三株藥業集團在遭遇銷售市場突變的情況下,面對15萬人之多的富余人員,采取了“無情下崗,真情分流,競爭淘汰,給予培訓,生活補貼,擇優返聘”等多種措施,實現了“軟著陸”。
(三)增加勞務輸出
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國有企業失業工人大多數有一技之長,對他們進行培訓后,通過對外承包公司進行勞務輸出。雖然自1978年以來,我國勞務輸出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02年,中國僅占世界出口人員總額的7%,而勞務輸出占人口比重:埃及9%,巴基斯坦10.7%,中國僅0.06%。
(四)轉變就業觀念,制定優惠政策
凡愿意脫離企業自謀出路的下崗職工,可視工作年限給予一定的安置費;暫時保留供給關系的,在由企業支付生活補貼的同時,鼓勵他們到社會上從事其他有勞動性收入的工作。對企業失業人員,政府可提供無擔保小額貸款的經濟支持與創業指導,使他們從事個體私營經營活動,并在稅收、工商登記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五)加快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擴大就業容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充分就業,使每個有勞動能力又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人都享有勞動權利,具有就業機會。從總體上來看,經濟增長與就業容量之間是一種正相關關系,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會創造出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社會就業能力也就相應擴大。首先,發展靈活多樣、適應能力強的中小型企業,它們在解決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小型企業是我國吸納就業人口的主要渠道。據國家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我國共有520萬下崗職工在個體私營經濟領域就業,占當年安置下崗職工總數的2/3(顧兆貴,2003)。其次,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如公用事業、商業、物資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衛生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
(六)加強立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失業承受能力
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應當是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國家對企業的社會保障改革措施是:其一,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失業保險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再就業和經濟發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國務院1999年頒布的《失業保險條例》規定了失業保險的繳費比例、享受標準和給付等,但我國失業保險社會化程度低、覆蓋面窄、保險基金來源單一、統籌范圍小、管理不夠科學。其二,調整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規模,并做實個人賬戶基金。國務院要求圍繞促進就業再就業開展并軌工作,充分考慮政府、企業和職工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如對40對以上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并軌人員,可以補貼30%養老保險金,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各負擔50%;對于距法定退休年齡不滿5年或工齡已滿30年的不再并軌,可以采取企業內部退養的辦法,并有企業代繳社會保險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在內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