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石油價格不斷飆升,作為石油第二大消費國和進口國,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引起了眾多關注。反觀西方發達國家,本次油價飆升并沒有像前三次石油危機那樣在經濟上造成劇烈震動,這都源于發達國家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積極調整了石油戰略,減少了油價波動對其經濟的影響,這給我國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我國也應積極建立現代石油市場機制,形成石油儲備體系,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大力提倡節能,加快開發可再生能源。
一、石油價格飆升情況回顧
(一)二戰以來的幾次石油危機及其影響
由以色列侵略行為而爆發的1973年中東戰爭,引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據美國經濟學家估計,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歐洲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西方各主要大國的經濟陷入全面衰退的困境,據美國政府估計,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下降了3%。90年代,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發了海灣戰爭,導致了第三次石油危機。這次危機使西方經濟大國,特別是美國,再次陷入了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進而影響到美國政治。
(二)本次石油價格飆升及其影響
2002年9月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由上半年的供給過剩轉為供不應求,石油價格由每桶約20美元的低價持續上揚。到2004年,上漲趨勢尤為猛烈,2004年10月國際原油價格最高每桶達55.67美元,之后價格雖回落,但仍在40美元之上波動。2005年8月,紐約原油價格沖破70美元一桶大關,石油價格比一年前上升約46%。2006年4月中旬以來,國際油價曾多次上演逼空行情,隨著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的軍事襲擊進入白熱化,紐約、倫敦兩大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分別創出78.40美元和78.18美元的歷史最高價格。從2006年8月起,國際原油價格開始下跌,9月底降至每桶60美元,10月月均價格繼續下降,為2006年以來最低水平。這一跌勢可能持續下去,但受供給有限,國際政治環境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總體將繼續呈高位震蕩態勢,高油價的形勢依舊會持續。
國際石油價格總體持續走高,不少人驚呼第四次石油危機爆發,擔心油價高升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尤其歐美經濟遭受像前幾次石油危機那樣的打擊。但從實際情況看,世界經濟增長的步伐并沒有由此受到很大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和預測,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為4.8%,今后兩年的增長速度仍將達到4.9%和4.7%。其中,約占世界經濟總量三分之一的美國經濟2005年的增長速度為3.5%,今后兩年預計仍將達到3.4%和3.3%。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自2002年起,經濟也逐步恢復,2004年經濟增長率達到了多年來最高水平,2005年面對高油價,仍維持了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與前幾次石油危機時經濟的震動形成對比。原因在于發達國家近幾十年來積極吸取前幾次石油危機的經驗和教訓,調整能源戰略,采取一系列對策,從而減少了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二、發達國家的應對策略
(一)建立國際能源組織(IEA),促進石油消費國之間的合作
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歐美等發達國家認識到單個國家抵御風險的能力有限,必須依靠消費國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抵御風險。于是,在美國的倡議下,1974年11月,16個經合組織成員國簽署“國際能源計劃”,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其目的在于促進發達石油消費國之間合作。IEA要求成員國建立緊急石油儲備,緊急石油共享,在緊急情況下減少能源需求。IEA成立之后,針對遇到的新問題,不斷對自身進行發展完善。其國際合作機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成員國提供了信息,減少了不確定性,協調了各成員國的行為,限制了國家自私性行為,增加了抵御能源風險的能力,有助于實現更大程度的能源安全。
(二)積極建立石油儲備
西方主要石油消費大國,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開始重視石油儲備。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儲備國,其石油儲備從1976年開始建設,1977年第一批石油開始入儲,到1986年石油儲備量達到5億桶,耗時10年時間。從1976年到1999年底,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累計共投資了212億美元。日本石油儲備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采用的方式是官民共舉,經過30多年的完善和改進,到2003年3月,日本政府的石油儲備可供全國使用92天,民間石油儲備量可供全國使用79天,加上流通領域的庫存足可以供全國使用半年以上。西歐各國也建立了完備的石油儲備,法國建立了由國家、相關機構和石油生產經營商三方共同承擔的石油儲備體系,到2001年底,石油的戰略儲備量為2227.1萬噸;而英國作為石油生產國和凈出口國,也維持著67.5天的石油戰略儲備。
(三)多方面節約能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石油危機之后,尤其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達國家十分注重節能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國家節能工作的成功經驗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制定節能優先的能源戰略,出臺節能法律法規,如日本的《節能法》、美國的《國家節能政策法》等,同時,發達國家將能效標準和標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節能法規形式;二是設立政府節能主管機構,給予人力財力支持,如美國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日本的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節能新能源部、澳大利亞的可持續能源署等;三是制定經濟激勵措施,鼓勵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四是實行能源環境稅,通過市場信號影響能源需求,促進消費者節約能源和能源結構調整,如歐盟各國在2002年都實施了不同水平的碳稅,其中95%的收入來自于能源和交通部門。
(四)發展替代能源,促使能源多元化
積極發展替代能源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替代能源戰略主要是大力發展核能。幾十年來,美國的核能在國內能源結構中一直占有重要比例,核電在全國電力生產中的比例高達21.7%。同時,美國政府還非常重視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和運用,據美國能源部統計,2003年美國的再生能源消耗總共已經占全國能源總消耗的6%。資源匱乏的日本也積極發展替代石油的能源,其替代能源主要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溫度差能源、廢棄物發電、廢棄物燃料制造、清潔汽車燃料和燃料電池、生物發電、生物熱利用、生物燃料制造、雪冰熱量利用等。歐盟中的法國主要加大了核電發展的步伐,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能源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核電站的數量和核電在電力構成中的比重都居世界第二位。
(五)實行進口來源多元化,分散風險
兩次石油危機后,使得大多數石油消費國意識到,過分對中東地區石油依賴具有極大的風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自“9.11”事件后,美國開始分散進口石油,減少對中東地區資源的依賴程度,把油氣供應分散到世界各地,以保證資源的安全供應。具體措施是減少對海灣石油進口的依賴,增加從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等美洲國家的進口。另外,美國還在里海地區和俄羅斯加緊爭奪石油資源,并通過提供資金援助等手段促進非洲穩定以提高石油產量并鼓勵貿易和投資。近年來,日本也加大對中亞、俄羅斯和非洲等石油產地的投資力度,力爭擴大能源進口渠道,避免過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三、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應對高油價
目前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僅次于美國),預計10年內中國的石油需求將從目前的每日600萬桶增至1150萬桶。我國石油需求的增長,供給的有限導致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增加。1999年我國原油及油品凈進口為4000萬噸,到2002年達7000萬噸,2005年增長到了13617萬噸,到2020年預期將有60%的石油都來自進口。對外石油依存度逐年增加,當前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對我國的經濟沖擊也越來越大,我們更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積極采取對策,應對油價的波動。
(一)建立現代石油市場機制,爭取石油定價權
一是要深化中國石油市場化改革,改革現有石油工業管理體制和市場準入機制,建立現代石油市場機制。首先要放松進出口管制,打破石油供應方的寡頭壟斷,鼓勵民營企業投資石油行業,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促進有效競爭。與此同時,積極進行石油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形成規范、有序、公正、透明的市場規則,并努力培育石油期貨市場。二是要爭取國際石油定價權。一方面要打破西方大國對資源控制權的壟斷,另一方面要把國內市場上的價格風險盡可能多地釋放在國際市場中,并能在國際石油市場的采購價格和采購規模上取得較大的主動權和發言權,變國際價格的被動承受者為積極影響者。
(二)建立國際能源合作機制
一是要積極而有步驟地參加國際性和地區性的經濟和能源合作體系,首先可以考慮建立區域合作。在東亞,中日韓三國在保證油氣供應不中斷上有共同的利益,可以考慮建立合作機制,交換信息,協調市場、儲備和價格,形成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二是要積極開展石油外交。中國要用“雙贏”的手段,在中東、北非、中亞、東北亞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外交活動中強化油氣資源外交,以有力的石油外交來提高獲取國際油氣資源的安全系數。
(三)加快建立我國石油儲備體系
從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來看,我國應盡快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首先,石油儲備的主體。應該將日本和美國的方式結合起來,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為主,國家儲備與民間儲備相結合。二是關于我國石油儲備的規模。根據中國的情況,可以用15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三是石油儲備基地的選擇。針對我國的現實,可選擇在使用進口原油為主的華東、華南等地區建立大的石油儲備基地。四是石油儲備資金的籌措。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主體是國家,儲備資金的來源主體也應該以政府撥款為主,政府和民間多方面、多渠道籌集,可以考慮財政籌資和政策性籌資等方式。
(四)大力提倡節能,提高油品使用效率
我國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應將節能和提高效率放在首要地位,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體系和節約型社會。首先,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降低經濟增長的石油需求彈性。二是要完善產業技術政策,支持企業開展節油和綜合利用方面的技術改造,逐步淘汰浪費資源的工藝、技術和產品。三是要完善以《節約能源法》為核心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和實施主要耗能設備和產品的強制性能效標準。
(五)能源多元化,即開發再生能源及核能
中國能源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能源多元化,不斷改善能源結構。首先,充分利用資源豐富的水力、風力、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從稅收、價格、融資等方面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大力推動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二是保持各種能源的相對均衡發展,穩步發展煤炭產業,延緩用石油替代煤的進程。三是大力開發替代石油產品,繼續推進煤炭液化和氣化的開發和應用,同時開發利用氫能、生物酒精等替代能源。四是要促進石油來源的多元化,在和中東各國加強友好關系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與非洲國家、拉美、中亞和俄羅斯的互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