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證資料可以看出,產業集群一個最主要的優勢便是其創新效應,產業集群實際上就是一個特殊的創新系統。創新是產業集群的未來,創新是產業集群升級的動力,產業集群在創新中前行。創新是產業集群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創新能力始終是支撐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決定力量。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定產業區域競爭優勢的形成關鍵在于創新能力的產生。只有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產業集群創新機制,實現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維持產業集群所產生的競爭優勢,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一、產業集群的創新特征
(一)互惠共生性
現代創新理論認為,企業不可能孤立地進行創新,創新是一個交互過程。單個企業越來越難以依靠自身生產所有有關知識和擁有各種相關資源,去完成知識的經濟化過程。為了減小風險、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創新集群中的每個企業都只能從事創新增值鏈條上的某一環節性工作,實現專業化分工。集群內的企業或機構由于創新空間的擴大、創新風險的降低與分散、創新周期的縮短等原因,形成集群內的創新共生體。作為集群合作創新的參與者,雖然是相互平等的獨立主體,但一旦加入創新網絡、嵌入創新集群,其行為就要受到集體創新目標的引導和制約,形成基于創新依賴的各個網絡結點。共生能產生大量剩余,從而使集群內創新網絡的參與者取得合作的好處而增強各自的實力,進而獲得集群外的競爭者無法得到的創新優勢。
(二)競爭協同性
既專業化分工又相互協作是創新集群的一種主要創新力式。企業空間的集中,提高了競爭強度,同行競爭更趨激烈,迫使企業不斷創新和降低成本,形成了集群的競爭協同性。集群內的企業盡管存在創新的相互依賴,但逐利是企業的本性.因此群內企業之間也存在競爭,而且這種競爭遍存于集群的各個角落。競爭使企業始終保持足夠的動力和高度的警覺性和靈敏性,并在競爭中發展壯大。按照邁克爾·波特的觀點,如果沒有有效的競爭,集群將難以生存。然而,這種競爭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一種協作競爭。在集群合作創新模式下。企業更注重與其它企業的互動關系,共享信息和知識,集體學習成為創新的動力。因此,協作在這種模式下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恰恰是集群合作創新的本質特征。產業集群內協同的互動機制會促進信息、技術、人才的流動,緩和各經濟主體的矛盾,為水平或垂直型公司創造合作與信任的空間,從而推動集群合作創新的深化。協同性是指系統作為整體,具有組成部分不具有的新的功能。因此,協同性產生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謂的“l+1>2”現象。競爭與協作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正是這種矛盾統一體推動著集群的發展與創新。
(三)社會根植性
產業集群的根植性是產業集群社會網絡的一個根本性特征。產業集群社會網絡的根植性是指集群的經濟行為深深地嵌入于當地社會關系、制度結構和文化土壤之中。集群合作創新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產業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共同的創新文化(文化根植性),這是創新集群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對集群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根植性從根本上強化了集群的競爭優勢,顯現了生產活動的獨特性及隨之產生的產品和服務的特色性。由于集群企業內部成員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深深根植于當地社會文化、歷史傳統、制度和空間背景中的單元,其創新過程也根植于當地復雜社會文化環境和制度環境中,產業集群合作創新正是依賴于這種根植性而強化了產業集群創新的路徑依賴。
(四)知識資源互補性
在資源主導的產業發展階段,產業的優勢是由所處區位、生產活動所需資源以及運輸成本決定的。在資金主導的發展階段,企業的市場優勢區位是由土地和勞動力價格決定的。而在知識主導的發展階段,企業的市場優勢是創造型人才和產業組織的創新機制決定的。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任何一個企業變革的步伐,創新對企業外部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特別是大量缺乏正式研發職能的中小企業,外部知識資源是其創新的主要源泉,成功的創新取決于企業與各種機構之間的合作。隨著創新中復雜性、成本以及風險的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市場調節的聯系(如設備采購、技術許可)外,提高企業間網絡化和合作的價值,以減少可能的風險和交易成本,激勵企業間的大多數伙伴使用互補性的知識和技能。當用戶、供應商和分包商以及企業交流信息并進行相互學習時,強化了包括創新過程中的企業間和其他機構成員間,如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和公共研究試驗室、咨詢和技術服務商及管理機構的相互作用。
(五)創新組織的開放性
產業集群是一個開放系統,必須通過與外界環境不斷溝通和交換以維持其生存及發展,產業集群的創新是一個向集群內外開放、主體間互動、整體創新不斷發展的過程。集群式合作創新網絡與集群外的其他組織有著密切的開放性聯系,集群內的合作創新網絡更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組織關系,當其中的一種聯系變得無效時,這種聯系將會被一種新的聯系所取代。開放性說的也是產業集群內部整合與外部鏈合特征。產業集群的形成演進,集群競爭優勢的獲得,不僅有賴于區域內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頻繁有序的互動、生產要素的交流、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及柔性制度的滲透來達到內部的有機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網絡的各個節點不斷與區域外的網絡節點發生多方位、多層次的聯結,尋找新的合作伙伴,開辟新的市場,拓展區域創新空間,以獲取遠距離的知識和互補性資源,完成集群外部的合理鏈合。這樣,集群在對“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優化配置過程中,呈現出組織開放性的特征。產業集群能夠保持創新網絡與外界資源的互動,尤其是對國內外相關產業技術發展和市場信息的及時了解,保證創新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最新變化,提高與國內國際市場的對接能力。
二、產業集群的創新效應分析
(一)產業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
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是由市場的需要引起,企業通過組合各種創新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并進行生產,最終進行商業化,當它商業化成功、企業取得利益時,這項技術創新才算成功。在產業集群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于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良,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從而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另外,在產業集群中,各行動主體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頻繁、親友的情緣等因素形成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資本,減少了學習與交流的交易費用。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續創新。產業集群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有力地促進了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產業集群作為新經濟形式下一種極具活力的產業組織形式,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創新所需的組織架構、產業文化基礎、知識積累和擴散的內在機制,產業集群為創新域的構建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二)產業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
基于分工,交易是產業集群的核心。依托市場的多樣性需求,產業集群通過內部成員間以及成員與集群外部的交易,使產業內(間)分工細化與知識的溢出相得益彰,推動技術的擴散與創新,促進產業的升級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集群內各個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和其生產產品的高度相關性,使其交易成本降至極低,從而使產業集群變成了一個沒有圍墻的、可以無限發展的“大企業”。集群內企業的深度專業化分工,使得企業規模可以很小,這樣,實施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很少。專業化分工使得企業日益專精于某一項技術,使得每個企業負擔的技術創新投資成本大大降低。創新活動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動的交易成本,在集群內企業之間合作的交易成本比集群外的要低。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于存在著“學習曲線”,使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于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三)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網絡形成
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網絡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構成產業集群的各個行為主體(如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金融機構等)在交互作用與協同創新過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種相對穩定的、能夠促進技術創新的正式或非正式關系的總和。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網絡反映了集群中創新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通過橫向、縱向的聯結,信息、技術、資源在網絡內部不斷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促進了集群中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不僅產業集群內的同類企業之間要形成一種網絡關系,更重要的是與非同類企業之間也要結成一定的網絡關系。在產業集群內,大學與研究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源頭及專業人才的有效供給者,不僅可創造新知識與新技術,還可通過教育、培訓以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地促進產業集群中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擴散,為企業創新的實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公共服務,中介機構為企業技術創新及時地傳遞科技信息、市場需求信息,金融機構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以及分擔創新風險等,這些都會導致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技術創新較容易進行。
(四)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
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增強關系。集群內由于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并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產業集群內企業因為有著相似的產業文化、行為方式、技術軌道和多種多樣的溝通聯系渠道。使專注于在群內開展技術學習的每個企業都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技術吸收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內多邊學習和技術擴散的效率。另外,由于技術、工藝之間的銜接和技術的同源性,企業之間的合作、分工形成了技術網絡,而這種網絡又成為技術擴散的渠道,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的結果可以較快地移植或嫁接到其他企業的生產上;另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不可能迅速完善,從而為其它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留下了空間,同時也帶動相關企業加速自己的技術創新為創新企業進行服務。產業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絡化的創新模式。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于非集群化的企業。在產業集群內,技術擴散以及技術擴散引起的企業技術創新都是其他區域內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