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自古重視誠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說,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目前失信現象大量存在,“信用危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桎梏。據調查,在每年的市場交易中由于缺少信用而造成的損失高達5000多億元。因此重建信用,力戒失信顯得特別迫切。此外,為了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有必要建立征信體系。因為在大量的征信信息中,銀行貸款記錄占90%以上,信用體系關系到銀行的生死存亡。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在征信體系建設、運行方面起步較早,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運作模式,對于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二、美日兩國征信體系的運作模式
(一)美國
1.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中葉時,美國國內信用意識淡薄,欺詐事件層出不窮,征信體系缺失成為制約當時信貸和社會交易順利進行的重要障礙。在此背景下,1860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成立了第一家信用局,經過140多年大浪淘沙式的發展,目前形成了了三大信用局(Equifax、TransUnion、Experian)三足鼎立的局面,專門從事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分析、存貯、銷售,使征信局真正成為有關消費者付款行為的信息處理中心。商業銀行在開展業務時,可以利用征信局擁有的數據,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工,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尋找自己的客源,而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征信產業的發展。
2.相關制度及法律規范
由于征信涉及到多方面主體和各方面利益,因此只有具備完善的法律法規才能保證征信工作的正常開展。為此美國通過了一系列有關征信的法律法規,構建了比較完備的涉信法律體系,將信用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使用的全過程均納入法律范疇。目前,美國正在實施的與信用相關的立法多達數十項,這些法案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立法保證信息公開,從而保證征信機構可以合法地獲得大量信用信息,并把它制作成信用產品;二是規定了消費者個人對征信報告的權利并規范了征信調查機構對信用報告的傳播,如《公平信用報告法》、《平等信用機會法》和《誠實租借法》等;三是規范了商業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授信行為,如不得對消費者做出歧視性授信決定,消費者對一切信用條款都享有知情權等內容;四是對當事人失信及違反信用管理法規進行處罰懲治的相關條款。
3.征信體系的具體內容
征信局將收集到的個人信用信息存儲在個人信用檔案中,經過加工處理后,可以向信息需求者提供諸如個人信用評分、個人信用調查報告等服務。具體來說美國的個人征信體系是由5部分構成的:第一,個人信息的來源,包括提供消費者信用工具服務的金融機構和其他授信機構,也包括搜集有關消費者社會經濟行為數據的數據處理公司;第二,個人信用信息檔案,包括:信用信息、職業信息、公共紀錄、信用查詢記錄以及其它個人信息等;第三,個人信用評分。它是用來預測消費者在一定時間段內發生某種行為的可能性;第四部分,個人信用調查報告,包括普通版調查報告、購房貸款調查報告、商務調查報告、人事調查報告等;第五部分是個人征信網絡。
(二)日本
1.出現及發展
在亞洲,日本的企業信用管理發展較早,最早的征信公司出現于19世紀末期。征信業出現之初,大量企業和個人涌入,呈分散經營態勢。伴隨市場的成熟,20世紀60年代起寡頭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兩家主要的征信公司帝國數據銀行和東京商工所占據了60%—70%的市場份額,并將這一態勢保持至今,呈現出集中壟斷的長期性、穩定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智力勞動密集型、資料經驗積累型的行業特征,需要大量的調查員、分析員,全國聯網,大量企業的長期資料等。
2.征信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0世紀70、80年代之前企業對于信用調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絕態度,體現出社會整體的不信任感。而如今,企業已普遍認識到征信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征信公司的調查報告成為企業開拓新客戶、提供信用額度的重要衡量指標,是政府采購時審查企業資格的重要項目,同時也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外貸款的重要依據。
3.由政府資助到自由經營
在征信業發展的早期,日本政府對于行業的發展給予了一定扶持,特別是在資金和協助銀行進行資信調查方面,這對于征信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當日本征信業發展步入正軌后,政府與征信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兩者之間更接近主顧關系,政府對外免費公開信息,同時有償使用業界的服務,如破產分析、行業預測等;政府不干預業界的經營,而自由經營有利于保持信用調查的公平、獨立,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公正,從而促進行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4.政府的信息披露逐漸走向開放
從擴大社會知情權的角度出發,日本政府對其掌握的信息逐步采取開放的做法,特別是在2001年《政府信息公開法》實施后,日本政府開始向社會公開大量免費信息。目前公眾可獲得的內容包括企業登記、破產申請、企業個人納稅、土地房屋狀況等資料,而且多是原始資料,對征信調查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5.由手工操作到數據集成
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征信業的發展。借助于計算機,征信公司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著手建立數據庫,并引人數理分析概念,對企業大量的財務報表進行集成分析,構造出預測企業償還能力、破產風險的評估模型,從而實現了定量分析,極大地提高了預測的精度,更提高了行業信譽。
6.服務內容由單一到多樣
征信業在發展初期主要以提供企業簡單資信情況為主,目前已經轉型為綜合情報產業,產品呈深入化、系列化、定期化、高附加值化。以帝國數據銀行為例,它除了提供一次性的信用調查外,還可提供追蹤調查服務;作為信用調查的延伸,提供市場營銷咨詢;配合新興的電子商務提供網上認證服務。
從總體上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日本征信業已經步入成熟發展的軌道,與經濟整體的融合度相當密切,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難以替代的角色。
三、借鑒美日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征信體系
我國征信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不過真正起步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我國征信業市場取得了長足進步,市場化運作模式已經基本形成,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進入門檻和業務集中度越來越高,企業征信信息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對外開放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雖然我國征信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法律法規不完善,信用數據封鎖嚴重,監管不力,政府定位不準,信用意識薄弱,缺乏失信懲戒機制等。針對我國國情,結合美日等國的經驗,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措施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征信體系:
(一)加快征信體系的法制化建設
法制環境是制約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關鍵因素。由于征信體系涉及到多個環節,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來規范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披露、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國家機密的保護等問題。因為信用數據是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的,如果沒有法律對信用數據進行劃分和界定,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甚至國家機密就有可能受到侵犯,從而不利于對當事人的保護。而征信機構在開展業務時為了避免觸及禁區,可能畏首畏尾,不能全面開展工作。美國和日本的征信體系之所以發達和它們存在完善的法律是分不開的。前已述及,美國正在實施的與征信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幾十項,涉及征信業的各個方面。日本也圍繞規范授信、平等授信機會、保護個人隱私等問題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具體到我國目前,應加緊建立信息公開法律、失信懲罰法律、征信機構監管法律等。
(二)正確發揮政府在征信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征信體系建設中,政府角色應定位準確。具體來看,政府在發展征信業中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完整的數據源體系,二是加強對征信行業的監管,而不應參與主辦征信機構,否則就失去了征信服務的中立、公正、客觀的性質。關于監管,以下將單獨論述,這里看一下建立數據源體系。在建立征信體系的過程中,政府應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各相關部門以法定途徑和方式將個人征信數據以有償的或義務的形式向信用中介機構開放,并制定相關的執行法規,規范信用資料的公開、合法正當地收集與使用,實現管理有法可依。這一點在日本很明顯,如日本的《政府信息公開法》制定后日本政府開始向社會公開大量免費信息。
(三)加強對征信市場的監管
在監管方面,雖然國務院賦予中央銀行“管理信貸征信業,促進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職能,而且中央銀行也于2003年11月成立了征信管理局,但國務院規定過于簡單,在實際工作中征信管理局的管理職能明顯缺乏相關配套政策的保障,使得對征信業的監管流于形式。因此應盡快制定相關配套措施,使中央銀行對征信業的監管能落到實處。
(四)培育信用文化和征信市場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項制度的建立有賴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給。美國和日本征信體系之所以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存在巨大的征信需求,居民和企業視自己的信用如生命。而在我國,信用意識薄弱,缺乏信用意識導致失信懲戒機制不能建立,失信情況泛濫。由于失信得不到應有的懲戒,人們不再關注自身的信用狀況,對信用產品的需求也就無從談起。這就使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緩慢,也就不能提供完善的信用產品,再加上失信懲戒機制的缺乏,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信用危機的惡性循環,征信體系自然無從發展。
總之,我國目前征信業還存在很多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們可以充分借鑒日本、美國等國家在征信體系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國征信業更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