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在研究型大學進行,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則移位于工業。兩種不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各自國家里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兩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傳統與變革,可以使我們從中找到一些研究生培養的共性,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美日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傳統
(一)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傳統
1.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形成
現代研究生教育發端于19世紀的德國。1810年,柏林大學的創辦,將科學研究引入大學,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統一,并增設了哲學博士(Ph.D)學位,開創了現代研究生教育制度,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的傳統模式——學徒式培養模式。
1826年,哈佛學院首設研究生課程,揭開了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序幕。1847年耶魯學院首設博士研究生課程,并于1872年正式成立了研究生部。1876年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成立,將“美國的學院制與德國的研究所制相結合,形成了建立在學院制基礎上的研究生院制”。隨后,哈佛、耶魯、康乃爾等大學先后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生院,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在美國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分水嶺,二戰后,美國大學研究生教育逐步進入成熟期,并且奠定了其在大學中的首要地位。
2.專業式培養模式的特點
(1)“院-系”縱向培養結構
在組織結構上,美國擯棄了德國的講座制,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立式的“院-系”縱向培養結構。研究生院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機構,“它沒有自己的教師編制,但對全體研究生教育培養起指導、管理和協調作用”。系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單位,負責教師聘任、課程講授、教學科研活動安排等具體事宜。
“系是一個有組織的教學環境,又是一個科研環境。通過課程要求,系能夠堅持在具體的論文科研中不能得到的學科的廣度?!蓖瑫r,系能夠通過實驗室、研討班或科研小組的形式,使學生很早的投入科研活動。學生入學后,進入由系安排的制度化的環境,學習兩年或兩年以上必修和選修的課程。課程學習結束后,是綜合考試,以此作為研究生教育課程學習部分的終結。綜合考試后,學生真正進入以科研為主的活動之中。
“院-系”縱向培養結構,使美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立式的系不僅能夠把主要根據本科生的人數分配到的經費補充到研究生的課程中去,而且能夠指定他的研究生去教本科生,從而使教授更好地騰出時間搞科研。Ⅲ許多教師同時擔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工作,這樣教師就能夠將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本科生教學,不僅更新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吸引本科生較早涉足科研,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2)系統的課程學習
系統的課程學習,是美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大特點?!霸诘聡?、法國和英國,在完成第一級主要學位后,想繼續以科研為方向的訓練和攻讀學位的學生,主要成為脫離有組織的教學的‘研究生’或初級學術人員”,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沒有特定的教學計劃,也無課程學習及學分的要求,與此對比,美國的系充滿課程學習,教學框架顯得非常突出。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視具體的課程教學,無論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都有嚴格、系統的課程教學,研究生院為學生提供可供選修的課程,在教學計劃的安排上具有靈活性。研究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點和興趣,參考本系、本院和其他各大學的課程設置,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個人學習計劃。
(二)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傳統
1.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形成
1886年《帝國大學令》的頒布標志著日本研究生教育的開始。該法令規定:在帝國大學中成立與分科大學相并列的研究生院。1918頒布的《大學令》又對這一制度作了修改,規定在各學部設研究科,研究生院為各研究科之總稱,是與各學部相融合并居于各學部之上的聯絡性機構。1919年大學改革法規定:私立大學也可以設研究生院,從此日本的研究生教育開始有較快的發展。
日本引進德國的講座制和美國的研究生院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本國特點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2.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類型
(1)附庸式研究生培養模式
學部是大學教學和管理的基本單位。日本的大學通常由理、工、農等若干學部組成,學部內分設若干研究科,作為培養研究生的組織機構。研究生院雖設有負責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科委員會,但是有關研究生教育的預算、人事等制度還是由學部決定。以培養研究生為目的研究科相對虛化,使得研究生教育成為本科教育的附庸。
在大學的管理方面,教師的人事隸屬于各個學部管理,經費以學部為單位進行分配,“包括研究生院管理在內,所有事物均由學院的教授會議大權獨攬”,研究生院以學部為基礎,依附于本科教育,沒有獨立的人事管理權和經費分配權。
在一個很多自上而下的規劃和控制掌握在文部省之手的系統中,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只是一個聲望項目,是“空洞的櫥窗”現象。
(2)“工業實驗室”研究生培養模式
二戰前,大學是日本唯一從事科研的機構。但是半個世紀后,工業已經替代大學成為主要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訓練基地。日本公司吸收第一級學位的獲得者,輔之以用人單位內部的高級訓練,職員可以在公司里完成科研工作并能夠寫成文章,并且提交給大學作為授予博士學位的一篇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對許多取得高級學位的人來說,課程學習,甚至親自到大學去一下,仍舊不需要。大學主要通過象征性的高級課程學習,特別是授予具有國際意義的高級學位,提供一些認可,有如宗教中的以手祝福。日本工業已經成為應用研究和有關科研訓練的大本營,并且日益成為基礎研究的動力站。
二、美日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嬗變
(一)美日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與改革
1.美國協作式與教學式培養模式的產生
隨著科學、技術與生產三者關系的日益密切,高科技產業群開始形成?!耙环矫娈a業界需要能適應自身需要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廣泛的財政支持”。1950年,斯坦福大學開創了大學與企業協作培養研究生的新模式。1994年,美國政府頒布了《為了國家利益發展科學》,要求“研究生教育目標應與國家的戰略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大學紛紛與企業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于是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應運產生。
所謂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目的是將大學的基礎研究優勢與企業的設備優勢、研究需求完美的結合起來,以達到二者的雙贏。既為企業培養了高層次應用、開發人才,又使大學研究生教育充滿了活力,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在課程學習階段主要由大學負責管理,從學位論文的選題直到研究的開展和論文的形成,企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相比,該模式能夠更好的把握社會生產的脈搏,使培養的研究生能夠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具有更強的應用性和更大的功利性。
同時,在美國還形成教學式研究生培養模式。這一模式對科研和論文的要求并不高,但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學習,實踐性較強,與強調理論研究的學術性學位相輔相成。該模式滿足了工業、商業等部門對高級管理與技術人才的需求。
2.日本“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雛形
關于培養模式的變革,日本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研究生院大學的出現。所謂研究生院大學是指那些沒有本科生,只實施研究生教育的大學。1978年日本上越教育大學和兵庫教育大學建成,均只設研究生院,不實施本科教育,開創研究生院獨立設置的先例;②研究生院重點化。所謂研究生院重點化政策是指“將國立大學教師的人事管理從本科學院轉移至研究生院,由此促進研究生院實體化的政策”,從而改變了研究生教育依附于本科生教育的局面。不僅在體制上確立了大學的研究生主導傾向,而且在學科和基層組織建設方面推動了學科的交叉與融合。③博士學位授予制度的改革。日本研究生教育不注重系統課程的設置,一度流行“論文博士”。改革后的許多大學為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制定嚴格的培養計劃。一些大學自博士研究生入學開始就為他們獲取博士學位制定了具體的步驟和方法。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更加制度化、正規化、專業化。
從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趨勢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日本的“附庸式”研究生培養模式正逐漸向美國的“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轉變。但是這種轉變還不系統,還屬于對原有培養模式細枝末節的修補。
(二)美日研究生培養模式變革特點分析
可以說,美日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沿著相向的方向變革的,但從兩者變化的趨勢來看,我們可以找到二者變化的一些共同點。
1.社會需求是培養模式變革的根本動因
美國在學習德國的同時,形成了適應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這一模式,能夠大批量的培養專家、學者,一改德國模式的個性化、非正規化特征,從而滿足了19世紀下半葉美國經濟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但是二戰后,隨著學科的高度分化與綜合以及高科技產業群的興起,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F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不能滿足社會對應用型,開發型人才的需求,于是協作式培養模式應運而生。
實用主義指導思想,使日本善于學習別國的先進經驗,或不惜重金從他國聘請科學家;或資助本國人員到科學研究搞的最好的地方去,盡可能快地吸收知識和技能,然后學成回國擔任政府指定工作。重視技術的開發應用,使日本成為技術的動力站,而純科學研究卻相對薄弱?!俺霭嫖锖鸵玫臄祿砻?,日本的科學成就沒有日本的技術成就給人以那么深刻的印像”。
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戰略性的轉移,由戰后的工業興國向科技創新興國戰略轉移。日本明確提出了“通過科學技術創新重振日本”的科學技術創新立國論。只重視“拿來主義”,使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缺乏后勁,大學無論有什么缺點,它都對以科研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大學是科研和學術人員的聚集地。在這一科研、學術隊伍中,學術的判斷、無根據的好奇和為知識而知識都有一個位置。
2.“教、產、研”一體化是其變革的方向
二戰后,大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的普遍承認。大學雄厚的基礎理論儲備與“廉價勞動力”,這一優勢為企業所共識,于是大公司加大了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時,隨著大學社會中心地位的確立,行業的興衰也決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方向,市場經濟的需求決定了其新的動向?!敖逃豢蒲幸簧a”的協調發展是戰后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較之學徒式培養模式,專業培養模式在更大范圍上把研究生教育與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但是隨著應用型、開發型研究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單一的專業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于是大學與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作模式隨之產生。
日本的科學與研究生教育移位工業,實現了“科研一生產”的結合。但是,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日本重視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基礎研究薄弱。這樣科研對經濟的推動力量缺乏后勁,使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低迷。于是日本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強大學的基礎研究
美日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相同的,那就是“教-產-研”一體化,實現教育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三、啟 示
(一)研究生培養模式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培養目標主要是教學型、科研型高級人才;主要采取美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單一的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對多規格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國現有的學位制度與研究生培養模式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改革研究生教育,除了單一的專業式培養模式,還要加大大學與企業的合作力度,大力發展協作式培養模式。
與企業的聯合,滿足社會需求的變化,不僅可以使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得到更多的科研經費,而且有利于培養研究生將理論應用到實踐,提高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企業可以憑借大學基礎科研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將科學潛在的價值轉變成市場優勢。二者的有
(二)研究生培養模式要由單一走向多樣,由封閉走向開放
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化,使得社會對研究生的要求日趨多樣化,不僅需要基礎研究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應用、開發人才以及大量高級管理人才。美日研究生為了運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研究生培養上,都走多樣化道路。社會對不同層次與規格的人才渴求,導致了研究生培養目標多樣化的格局。與多樣化的格局相適應,研究生教育在生源、招考方式、培養類型和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也會多樣化。
與國際發展趨勢相適應,我國研究生教育也應走多樣化發展之路,每一種培養模式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合理性。研究生培養不局限一種模式,我們應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過程、組織管理等方面推陳出新,進行多方面改革,走多樣化發展之路。
美日都強調研究生教育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走出來,通過開放性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加強學校社會之間、校際之間、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放的辦學環境,有利于自由學術氛圍的形成,研究生教育必須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走開放辦學路。
(三)研究生培養模式要注意借鑒與創新,形成本國特色
美國教育家阿什比曾指出:“德國的教育傳統對于美國、英國、蘇聯和世界各國的大學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但這些國家各按其不同的社會背景使德國的傳統適應了本國的需要”。美日研究生教育在借鑒其它國家模式和經驗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同本國國情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美國的研究生院制度“收了德國大學研究生培養與科研相結合的優點,又創造性的把德國的個人培養方式變為集體與個人(導師)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科技與育人相結合的方式”。日本在借鑒、改造德美模式的基礎上推出了研究生院大學的培養模式。
我國研究生教育還不成熟,借鑒和吸收國際經驗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但是借鑒并不等于照搬,由于各國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經濟實力、教育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差異,研究生培養模式也會深深打上民族化的烙印。我國的研究生培養也應在借鑒的基礎上,改變觀念,創新制度,走一條特色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