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照理說,應該是安度晚年的時侯了,然而他已81歲,卻像一頭老黃牛,至今仍在崗位上辛勤忙碌著。
解放前,手工作坊主需要他,重用他;解放后,國有企業也離不開他,把他看成是一根不可多得的主梁,1986年在他辦理退休之際,企業再三挽留了他;1998年,他所在單位被并購,公司老總仍對這執意欲走的“老驥”充滿惜用之意,懇切希望再次留崗,為公司為社會繼續發揮余熱。他“歷經三朝”卻都無法安然隱退,只因他那份釀酒情懷已成為酒廠一縷不可或缺的酒魂。
他就是原廈門釀酒廠、現亞洲釀酒(廈門)有限公司配制車間調制工—翁忠義老師傅。1926年他生于福建泉州晉江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5年,他只身漂泊來到廈門,幾經曲折,才在民生路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匾的“松筠堂酒廠”當了學徒,一年后轉為幫工。那時,他是個無半點技術的毛頭小伙,對酒是個門外漢,對藥材知識更是一竅不通。別人掙得的錢都麻醉在幾分薄酒上,偏偏他對酒的興趣不在飲,而在釀制的工藝上。有一次他在路邊角落發現一本清朝人編著的藥書,就如獲至寶,沒日沒夜地讀起來了。他最初學問就是從藥典上一點一滴學來的。而從轉為藥酒調制工那天起,翁忠義的手上便多了小本子。在調酒配藥過程中隨時“診斷記錄”,并認真跟師學藝請教,十幾年他記下幾十本,這些沾滿酒氣藥香的小本本已堆了幾尺厚,記錄了翁忠義從初學者成為行家的軌跡,他就是從最基礎的《酒的基礎知識》、《藥酒的配制原理》、《民間醫學三百答》等“啃”起,自學成才,一步一個腳印,走進知識的殿堂。
翁忠義的勤奮沒有白費,不到一年他就出師。但那時酒廠還兼做醬油,上午釀酒,下午制醬油。他每天早上7點開工,晚上12點才下工,生活異常艱苦,只能被呵斥著干活,創造力得不到發揮。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身處酒肆,他竟也末動過把酒解憂的念頭。1956年1月,藥堂與廈門其他12家合并成廈門釀酒廠,翁忠義也光榮地成了名國家工人、主人翁。
如今,幾十種藥材,翁忠義閉著眼,用鼻聞,也能明察秋毫它是哪種藥材;再貴重的藥材,他信手拈來,也能拈出斤兩。翁老先生是調制工,也是質檢員,平時負責藥材進貨關,憑著他那一雙火眼金睛,讓多少假冒偽劣的藥材原形畢露,多少物誘利引也撞南墻。每天幾十乃至上百種藥材經他的手篩選、研磨、煮浸、濾淀,然后變成藥汁,輸送到酒庫,配制成千上萬噸的酒水,最后到千家萬戶中。他知道自己責任重大,碰到假冒偽劣的藥材就堅決退回,不惜得罪采購人員。但同時他又是位熱心人,特別是別人遇到困難時。有一次廠里有300噸藥酒沉淀不下,有關責任人急得團團轉,連忙找他來幫忙。翁忠義二話沒說,趕到現場一瞧心里便有數,很快有了法子,“藥到酒沉”。
1962年,香港地區及東南亞一帶的“怡闋齋”酒頗為暢銷,廈門外貿部門希望酒廠也能開發類似產品。翁忠義和他的同事們潛心研究“怡闋齋”酒的口味、工藝,集自己10多年釀酒經驗,并融匯百種藥方,各配制成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藥酒,然后均勻調和成一種集舒筋活絡、養血補腎、固本正氣的固本藥酒。此產品一上市,就在香港地區和印尼、新加坡等地一炮打響,深受當地消費者的青睞。加上當時已譽滿這一帶的三堂藥酒—松筠堂、萬全堂、春生堂,廈門釀酒廠的產品,名揚港、澳地區和海外,成為廈門出口拳頭產品。外銷最多的年份達到1000多噸。
當時八閩酒貴,原因在于當時生產能力不足,技術設備落后。那時,磨碎藥材全部用牛拉磨碾成,一頭牛七天才能磨一缸藥末,而一缸藥才能配制一噸藥酒。翁忠義很著急。有一天他看到磨石頭的電磨,突然大受啟發,能磨石頭,難道就不能磨藥材?翁忠義和他的同事便開始了對設備的更新研究。然而這些對電工學、機械原理“一窮二白”的漢子,要改裝談何容易。他就一邊虛心向人請教,一邊摸索實踐,終于在動力車間的協助下改裝好了一臺電動磨碎機,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許多。當時翁忠義激動得淚花閃閃。這是他們兩個月的心血所系啊。但他并未滿足,因為電磨還要人工篩,他帶領技術人員做成了一個自動篩。這樣,做100噸成品酒的藥材原料只需兩三個鐘頭就可完成,廠里藥酒的生產能力立即扶搖直上。翁忠義也由此獲得許多榮譽—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被任命為配制車間主任、車間書記。他所在車間連續10多年獲得省市“紅旗先進班組”、“生產突擊隊”等榮譽稱號.
翁忠義是位重感情的人。他在酒廠工作了幾十年,是廠里的“元老級”工人,那里的一磚一瓦都浸透著他的汗水。因此雖常有其他酒廠老板慕名來“挖”他,并開出優厚的待遇,翁忠義都不動心。他說,自己的一切都是企業培養的,只想在有生之年為企業做得更多些。1986年翁忠義已到退休年齡,然而直到1989年8月他才正式退休。退休那天,在廠里為他舉行的歡送會上,廠長、書記說,“廠里需要你,不要走。”這位老黨員感動了,答應留下來。1998年亞啤集團并購廈門釀酒廠后,當時亞啤副總裁虞伯南先生也親自會見翁忠義,問寒問曖,希望他能再立新功。最后這位老員工又一次感動了,留了下來,表示愿意為廈門乃至福建人的丹鳳品牌的發揚光大再盡綿薄之力。其實公司并不是找不到人來配酒,只是因為翁忠義已成為一種責任心的象征。
許多人年老了,都希望在家安享天倫之樂。公司也特許翁忠義可自由支配時間,但“退休”18年的他卻仍然按時上下班。只有在配酒車間跟酒打交道,他才覺得心里踏實。如今他唯一掛念的是還沒找到合適的人來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