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應屬于精神文化消費品。筆者認為,人們對酒的物質需求是第二位的,對酒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是第一位的。
1949年全國4.5億人全年人均年消費各種酒0.85市斤,當時酒類只供少數(shù)人享用;近年統(tǒng)計13億人人均年消費各種酒超過60市斤。經抽樣調查,只有5.7%的家庭不喝酒,據(jù)估算有超過6.7億人飲酒。因此,酒類成為日用消費品消費金額的大宗。目前,我國已成為全世界產酒最多飲酒數(shù)量最大的國家,世界各國酒商都把中國列為首選爭奪的市場。
對于酒給我們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利、害以及前景,必須認真思考嚴肅面對,綜觀我國釀酒、售酒、飲酒、管理酒和酒文化研究,有十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
一、從戰(zhàn)略思想方面看,有的政策客觀上有“助洋抑中”的偏向。就拿目前我國市場銷售額前兩位的白酒和啤酒相比較而言,白酒是我國民族釀造業(yè),啤酒吸收外資較多。我國對白酒的消費稅征收25%,而對啤酒只征7%;白酒的廣告費要在稅后核銷,不允許進入成本;而啤酒的廣告費允許在稅前進入成本。除此之外,從2001年5月起每市斤白酒又增加了0.5元的附加稅。在2008年奧運會這個概念上,外資控股的啤酒和葡萄酒在發(fā)廣告上擁有較多優(yōu)勢與便利,而國酒白酒和黃酒則無此待遇,這是不公正的,我們認為大家都應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
二、從酒類銷售渠道來說,目前各地商家都在奉行一種“唯利是圖”的策略。酒類銷售的最大渠道是餐飲酒店、賓館和超市。而目前上述企業(yè)都向酒類生產廠家收取高得驚人的進店費,否則不予接納銷售。銷售企業(yè)是根據(jù)誰給的進店費和其他附加費用高就賣誰的酒,實際是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
三、從飲酒理念來說,目前許多酒民奉行“英雄海量”的理念。不僅在酒桌上念叨“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只要感情鐵不怕喝吐血”的酒嗑兒,而且在招聘公關接待人員時,酒量大成為一個重要條件。豪飲酗酒成風,酒后駕駛、醉酒鬧事、傷人、殺人的事屢見不鮮。
四、從酒類包裝上來說,正在奉行一種重表輕里,豪華為高的理念。往往無論何種酒,酒的價值只占包裝價值的幾分之一甚至更少。許多廠家競相攀比包裝的豪華,而較少考慮與酒相吻合的風格格調和消費者的利益。
五、從酒類品鑒來說,正在奉行一種品酒的“愚民政策”。目前我國95%以上的人品嘗幾百元一斤的酒和幾元錢一斤的酒卻分辨不出哪個好哪個孬。
六、對于未成年人飲酒,采取了一種“掩耳盜鈴”的辦法。前些年有人提出要對青少年飲酒的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和電視辯論。立刻有人站出來說,青少年不準飲酒,無須討論這個問題。前兩年中央電視臺曾披露全國有8000萬未成年小酒民,近年恐怕已超過8000萬這個數(shù)字。不僅大學生、中學生飲酒、小學生每到同學生日互相祝賀,或家庭擺宴或進酒店喝酒已成為較普遍的現(xiàn)象。更可憂慮的是,有些家長不僅不制止,反而鼓勵孩子喝酒。
七、從層出不窮的酒害酒禍來說,有的部門往往就事論事,只治標不治本。就拿酒后駕駛來說,往往只有交警部門堵、察、拘留、罰款,全社會缺乏從普及健康、科學、文明、高雅的酒文化理念入手防患于未然的措施。結果只能是抓一漏萬,酒后駕駛的人隨著車多、駕駛員多而越來越多。
八、從酒文化研究來說,至今仍然是“厚古薄今”。提起酒文化,不少人往往片面提及“李白斗酒詩百篇”,等等,而對于我國酒文化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知之甚少。特別對于酒文化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現(xiàn)實釀酒、售酒、飲酒等問題則重視的人少而又少。企業(yè)也往往只關注所謂“文化營銷”,而對于酒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等重要方面則關注較少。
九、從傳媒來說,報道酒事偏重于報憂而忽視了報喜。全國諸多媒體,不報道酒事則罷,報道酒事往往是醉酒鬧事、行兇、殺人、車禍,等等。至于酒給人們帶來的健康、快樂和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促進,則很少提及。久而久之,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留下飲酒是壞事的印象,釀酒和售酒者也背上一個負面包袱。
十、從影視的方面看,有誤導民眾之嫌。無論是內地影視片,還是港臺影視片,只要是男女青年失戀了,必然去狂飲白酒。而實際生活并不如此,凡是那樣做的,大都是從影視片上學來的。
綜上所述,當今中國酒事這十個方面的問題給國家和人民群眾身心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因此,全社會應高度重視酒文化科學的發(fā)展、完善和普及。積極倡導健康、科學、文明、高雅的酒文化理念,堅持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過量飲酒有害健康和提倡品鑒,杜絕豪飲,反對酗酒的酒風酒德。把酒文化科學體系的發(fā)展納入國家科學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