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公司一方面格外注意維護自己在美國的親善形象,一方面攻城略地毫不手軟。
剛進入2007年,日本媒體已經在歡呼:“2007年將成為日本汽車史上歷史性的一年”。因為據此前豐田透露的數字,豐田汽車2007年的全球產量將達到942萬輛,有望超過現在全球排名第一的通用汽車2007年的產量——后者以及福特、克萊斯勒等美國汽車巨頭,都處在減員重組、力求自保的痛苦過程中。
對這樣的消息,還有誰會比“當事人”豐田、本田更加欣喜的嗎?
可是,錯。看了豐田、本田的一些表態,筆者眼前卻總是晃動著日本人一副受之不起、低頭哈腰的姿態:“拜托!不要提這個的啦!我們和通用、福特還差得遠呢!大家都是自己人,美國兄弟有啥困難就盡管說吧!”這自然是筆者加出來的畫外音,但也差不離——2006年歲末,福特CEO穆拉利飛到日本面晤豐田董事長張富士夫,豐田一位高管表示說,張富士夫對福特的財務困境非常關切,“只要能做點什么幫助美國汽車公司走出困境,董事長一定會去做”。
話說到這份上,好像“親密”得有點過了。事實上,日本汽車公司一方面格外注意維護自己在美國的親善形象,一方面攻城掠地毫不手軟。兩年前,當日本車在美國市場銷量突破30%大關時,本田汽車首席執行長福井威夫說,日本車在美份額如果上升到40%,是不合適的;時任豐田汽車總裁的張富士夫甚至說,40%,這個數字永遠不會出現。當時的豐田董事長奧田碩表態,他們愿意提高在美國銷售的汽車產品的價格以給處于困境中的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留出喘息的時間和空間。言猶在耳。目前,日本車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已占到了35%,而其上升勢頭仍然勃勃不休。
日本汽車公司在美國時時處處“夾緊尾巴做人”、力圖維護美國本土汽車業的和諧繁榮當然是有原因的。從日本車大規模登陸美國本土那一天起,便面對貿易摩擦帶來的政策風險,直至今天,幾個月前,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幾家公司在布什面前還聯合告日本人的狀,說美國汽車企業有今天,相當一部分原因都是日本車天然的低人力成本、日元被低估給鬧的。所以 20多年前豐田又是和通用搞合資公司、又是不停歇地在北美建工廠、又是大搞慈善,就是想千方百計加強和美國本土產業與社會的聯系,把自己包裝成地道的“美國公民”。這兩年來,為了豐田車在北美的各種利益,豐田在院外游說上花的錢每年都是五六百萬美元,在汽車界,僅次于通用——可見豐田在爭取濕潤的“軟環境”上下的功夫有多深。豐田馳騁于國際市場,能夠“車到山前必有路”,哪里是僅僅靠它名揚商界的“豐田式精益生產”呢?
所以,誰要以為近來福特CEO與張富士夫會面是商談豐田收購福特之事,那他是太不了解豐田、了解日本車企了。至少在目前,至少在表面上,豐田還會積極地去維護美國汽車的榮光與臉面,這是“政治正確”的選擇。
是不是覺得豐田有點虛偽呢?可是,這不就是我們中國企業在孜孜以求的、成功的國際化典范嗎?這兩三年,自從中國鞋被燒、“中國制造”“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而“拔劍四顧心茫然”以來,中國商界陸續在反思自己大刀闊斧拼成本、戰價格、圖份額的強硬(或者生硬?)作風,不過受各種因素制約,一時之間還很難從內到外將自己的心態與行為真正調整到放軟身段、放低姿態、與國際商界和諧共處的點上。比如,從內心深處,我們仍以收購人家的品牌為榮耀之事(哪怕只是圖那一時的痛快),而少提合資、共謀發展(說到此,我們真正理解了華為數年前初闖國際時提出的合資戰略、友軍戰略,理解了以前在國內競爭時以“土狼”文化出名的華為現在為何要把品牌在國際上往大氣敦厚里包裝);比如,當中國品牌產品受到外國政府不公平待遇,除了對外界表達憤怒不解、尖厲反問是否中國政府也該采取相應措施來對待該國品牌之外,我們對此好像缺乏切實有效、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異國茫茫,這樣的呼吁固然發自內心與公理,卻也只能被很快淹沒掉。
當筆者看著那串各行各業的公司在美國國會游說費用前十排名,心里想,哪天哪家中國公司出現在這名單里,就說明它真的是國際化、至少美國化了。
(摘自《中國企業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