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歆所創辦的世聰集團,其發展速度之快,其業績之優,令人刮目相看。人們問起他的成功經驗,他總是說:誠信于人,共創美好。話雖簡單,卻是肺腑之言。吳哲歆就是用這八個字來書寫他的人生,去經營他的企業。
走街竄巷的推銷員
1964年,吳哲歆初中畢業了,未滿18歲的他,當時的想法簡單而現實:不吃閑飯,不做閑人,盡快找份工作,掙錢為母親分憂。于是他從母親手里接過平日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 30 元錢,入股創民辦工廠,成了有 12 位“股東”的民辦企業最年輕成員。
這個以 360 元為“啟動資金”的民辦企業,雖然號稱“蚊香廠”,連稱廠的資格都沒有,注冊名稱和掛出的招牌都叫“民辦生產組”。白手起家,創業的道路是艱難的。吳哲歆手腳勤快,什么活兒都搶著干。在廠里,他是研磨古沫的能手,研磨出來的古沫又細又均勻,廠里沒有人能比得過他。到汕頭拉古沫,他又當仁不讓當起了“駱駝祥子”。至今曾和他共過事、創過業的老職工,回憶這段往事無不稱贊。都說吳哲歆是個肯吃苦耐勞的好小伙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能有今日,完全在情理之中。
在 12 位“股東”兼工人的共同努力下,蚊香終于試制成功,縣防疫部門批準他們正式投產。
有了產品,吳哲歆二話沒說就開始搞推銷。他一家一家的跑,不厭其煩向客戶介紹產品的特點。他順利地拿下了第一張定單,讓廠里“有米可炊”。大家在興奮之余不禁感嘆,吳哲歆這個年輕人真的不簡單!須知,他也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學生弟”呵,許多他的同齡人,一個個熱血沸騰“抓革命”、“破四舊”,而他卻風吹浪打不動搖,一心一意促生產,這樣的青年實在難得。
船小好掉頭,眾人齊心劃槳開大船。這個小小民辦生產組,經過大家的努力,一年一小變,發展到后來,已擁有資產幾百萬元,成了縣化工企業龍頭老大。70 年代初,他們又研制出技術含量很高又急需的珠光粉。產品一投放市場,就受到廣大客戶的歡迎,暢銷全國 24 個省市,市場占有率達到 80% 以上。他們廠也先后兩次獲得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金龍獎。
企業在奮斗中發展,吳哲歆在實踐中成熟。他為建立銷售網絡到處奔波,撐起企業發展的半邊天。吳哲歆在這個民辦企業一干就是十年,1975年,他獲準到香港定居。
從“拉鏈坊主”到集團董事長
吳哲歆只身來到香港。他瞄準了一件在一般人看來很不起眼的小商品——拉鏈。幾經奔波,好不容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到了一間不足二十平米的工場,他的拉鏈作坊終于搞起來了。在這個作坊里,他一人包打天下,既當老板,又當工人,買料、生產、送貨。回想起那段往事,他很有感觸地說:做拉鏈賺的是手工錢,辛苦錢,我這個世聰董事長,是靠奮斗,靠刻苦,靠拼搏,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拉鏈雖是小商品,但要在市場立足也不容易。吳哲歆以質量取勝,以講信用取勝,很快打開了銷路,他不再一人“包打天下”,也雇起了工人。
當時港商在內地搞來料加工,都是先在香港將布料裁剪成布片后再運回內地,一些批量小的定單沒人接。他瞅準這個機會,別人不愿意干小的,他愿意干。他打聽到家鄉有家新創辦的繡服廠正在苦于沒有活兒干,于是主動找上門,聯系合作事宜。吳哲歆為他們提供來料加工的定單,服裝廠負責加工產品。這是雙贏的合作,自然一拍即合。
機遇總是留給有心人,天道酬勤,與他合作的企業,不但不再愁無米下鍋,而且定單逐月增加,任務做不完。吳哲歆雖然沒有雄厚資本,但他具有一名優秀商人所必須的品格,這就是守信用。訂貨量無論大小,他都要做到質量無瑕疵,都要做到按時交貨。吳哲歆用事實向他的客戶證明了他是他們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
很快單靠一家繡服廠已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他又先后和聯發服裝廠等數家企業建立了來料加工的合作關系,還在香港成立了“合益興隆”公司,后來又注冊創辦了“世聰”公司。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他租下了繡服廠的兩個樓層, 1995年,政府在新區批給土地12畝,他建成了世聰大廈。
此后,吳哲歆和他的世聰企業走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目前,世聰集團已擁有富聰(澄海)制衣實業有限公司、澄海世聰制衣實業有限公司、大溢洗水有限公司、桂林世聰制衣有限公司等下屬公司。還在越南以及廣西的南寧、北海、柳州等地投資合作項目。
吳哲歆經歷了20年的艱苦創業。汗水沒白流,他已完成了從中小型外資企業到大型集團公司的過渡。
慈善企業家
有一次,陳鎮泉在汕頭市區碰到一位少年街上求乞,回去無意中跟吳哲歆說了,吳哲歆竟然說,你去把他接到公司,我負責他上學。這可為難了陳鎮泉,但經不住老板再三催促,只得三番兩次再到那條馬路轉了幾圈,結果當然是空手而歸。吳哲歆聽后沉默不語,好似若有所失。幾天之后,他對陳鎮泉說:我有個想法,準備在公司內辦個孤兒院!企業辦孤兒院,誰也沒聽說過,但吳哲歆卻是認真的,他讓人去找民政局長,告訴他:世聰公司愿意收留流落街頭的失學少年兒童……
這就是吳哲歆。吳哲歆有一顆天生慈善心。
這就是為什么他沒有以“體面人”、“上等人”自居,而以同情心、以平常心對待弱勢人群,路遇孤寡,施以援手。這就是為什么他資助考上大學的學子而特別要求 “千萬不要公開受助對象的名字,免得青年人心理產生壓力。”這就是他為什么接到一位患重病農婦的求助信,就馬上打電話到民政局了解情況,當證實確有此事時,吩咐助手帶著1萬元馬上開車送到鄉下。
有著一顆善良心的吳哲歆,希望世界充滿陽光。古人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企業家吳哲歆,好人吳哲歆,他的成功合乎天道,順應人心,他會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們為他祈福:世聰的明天會更好。
編輯:張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