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私人股權投資知難而上
凱雷收購徐工時的失意會不會演化成PE(私人股權投資)在中國想象力的天花板?
這家神秘的投資基金已經一退再退。2005年10月,宣布以3.75億美元收購徐工機械85%股權時凱雷集團野心勃勃地謀取絕對控股。但一年后,當交易審批遲遲未獲通過,它已經退而求其次,放棄控股要求,選擇與徐工集團各占50%平分秋色。2007年3月的協議中,收購股權更降低為45%,只甘居小股東。即使如此,也沒有充足證據表明,這一定會成為凱雷堅守的底線。
主要通過對收購企業的業務、資產進行重組,實現企業價值提升從而謀取資本溢價的PE,在控股權上的妥協幾乎相當于把自己降到單純財務投資者的水平,由此推斷,PE在中國似乎前途崎嶇。
不過,實際情況也許要好得多,因為逆向來看,PE在原則上的松動也許正反映了它們對前景的一致看好。
一些統計數據證實,相對于風險投資基金(VC)處于高速增長過后的平緩期,PE熱潮才剛剛開始。
清科財務管理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共有17支針對亞洲市場(投資范圍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的私募股權基金成功募集資金75.9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9.5%。而VC基金的募集額度則只有3.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04億美元下降60.7%。
“中國的VC會繼續發展,但是在未來兩三年內,PE的發展會是最迅猛的。”漢能投資集團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宏表示。
從本質上看,這種高速發展的動力來自于PE的高回報。在美國,PE回報遠高于股票投資,其中大型私人股權基金的收益可能達到40%或者50%。2005年,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們開始大規模地嘗到這種甜頭,那時候很多大型私人股權基金恰好結束了一個周期的投資,大量紅利被分發到各機構投資者手中,于是有的投資者便直接把利潤又投入到了2006年的私募基金中。2006年全年,美國私人股權基金共募集了1980億美元——這幾乎是2004年的五倍。資金充裕的私人股權公司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中國GDP已經連續4年增幅超過9%,這種高成長性無疑會帶來諸多機會。清科的數據表明, 2007年專門針對亞洲市場投資的私募股權基金可投資額有望超過50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于2006年外商對華投資額的近7倍。
而現在PE面臨的真正癥結是政策的不確定性,2006年9月8日,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頒布實施《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卻并沒有配套的明確細則出臺,比如在凱雷收購徐工的交易中,徐工是否屬于限制外資并購的行業仍存在很大分歧,導致交易審批的不斷延遲。
因此,其后凱雷只收購揚州誠德鋼管有限公司49%的股權,便被認為是為了簡化審批程序,規避政策風險的無奈之舉。疑問也就此而生:在目前中國的政策環境下,外資PE是否會更傾向于小規模股權的收購?
但分析來看,凱雷的退讓應仍屬權宜之計,收購控股仍將是主流。畢竟小規模股權收購與PE的核心理念相違背。私人股權基金的主業,便是買下經營和贏利狀況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公司,輔以科學的管理和運作,待重組提升企業價值后再以股權轉讓或者推動其上市等方式退出,實現投資回報。因此如果不能控股,便很難實現更換管理層、處理不良資產等關鍵決策。另外,誠明資本的執行總裁馮華偉認為,從操作層面而言,私人股權基金規模龐大,如果單個項目金額小,直接后果便是大幅度增加項目數量,從而造成基金的管理難度和復雜程度增幅,成本上漲。
“從長期來看,中國的控股收購會越來越多。這次只收購49%,可能是凱雷的暫時性策略,也可能是該行業的規定。”陳宏表示。由于中國政府有著明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資在各行業的準入程度不盡相同,且在逐年變更,并不能根據某幾個案例就對整個市場加以判斷。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良華曾為凱雷聘請的并購法律顧問,他也認為凱雷的收購遇阻僅為個案,部分原因在于其收購審批的時間正值《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籌劃出臺的敏感時期,所以不能據此便對政府于外資PE的態度抱悲觀情緒。
無論如何,相比之下,中國的機會更為誘人。在高速成長的中國市場,民營企業需要更多資金推動其發展,但由于民營企業在借貸上遭遇的歧視性待遇,私人股權投資在某種程度上便可以取代銀行貸款;中國大型OEM廠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私人股權投資則能為其帶來需要的資金和合作伙伴。即使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管理層出于自身獲得部分股權的考慮,可能也并不反對私人股權的進入。因此,如果避開敏感行業,外資PE仍然有極大的延展空間。
凱雷的“觸雷”,也許會讓外資PE在中國市場以更為低調和謹慎的形象示人。其中的一種方法,便是尋找更熟悉中國實際情況的合作者。比如,國際頂級私募股權集團KKR進入中國時,就邀請前中國網通CEO田溯寧和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柳傳志作為顧問。另一方面,中外機構共同發起的合資私募股權基金成為一種新動向,2007年第一季度有3家中國本土機構與外資機構共同發起設立合資私募股權基金。清科財務管理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康中邁認為,這種基金一方面能獲得外資PE的強大資金和豐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本土機構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找到回報高而且風險小的投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