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在飽嘗傳統發展道路的慘重教訓之后已經開始了深刻地自我反省。人類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矛盾,其中主要有:人類的無止境需要與人的生理條件有限的矛盾;人類無止境的需要與自然資源有限的矛盾;人類生存需要良好環境與制造和使用技術物必然對環境污染的矛盾;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與人的道德緩慢進步的矛盾;國家和階級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的實質便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之間的嚴重沖突,并導致人的異化。科學發展觀的深刻意義就在于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生存與發展;矛盾;科學發展觀
[作者簡介]常宗耀,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北京100022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434(2007)11—0055—05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其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發展問題上卻面臨著眾多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實質便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之間的嚴重沖突,并導致了人的異化。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全球問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其深刻意義就在于它是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的根本途徑。
從近代工業革命至今,時光已經流逝二個世紀多。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隨著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類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超越自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正當人們陶醉于繁榮的工業文明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面臨一系列困境:人口膨脹、耕地減少、生態破壞、資源耗竭、環境污染、能源危機,似乎人類已經走人“增長的極限”。于是,人們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重新審視。
20世紀50年代,聯合國大會提出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以便消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關于新的發展理念、模式的討論開始成為熱門話題。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爾斯的結論是:“調查一國發展情況應提出的問題是:貧困情況怎么樣?失業狀況怎么樣?不平等現象又是怎么樣?如果這三方面都已不是很嚴重了,那么就這個國家而言,無疑已處于一個發展階段了。倘若這三方面問題中的一個或兩個都更加嚴重,特別是三方面都更為惡化,那么把這種結局稱作‘發展就是一件怪事,即使人均收入業已大幅度提高。這方法當然也適用于未來。一個沒有包含減少貧困、失業和不平等現象諸目標的‘計劃,難以被認為是‘發展計劃。”此后,人們在反思中發現,近代以來的發展觀有不少觀念是片面的、錯誤的。這些觀念主要有:自然資源無限,自然自我凈化能力無限;污染不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經濟發展天然合理,無負面作用;經濟增長等同于社會全面進步;經濟增長越快越好;重視物的價值,忽視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由這些觀念形成的發展觀,是唯經濟主義發展觀,把社會全面進步歸結為單純的經濟增長;是物本主義發展觀,以物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是自發發展觀,經濟增長天然合理,無須反思和協調;等等。針對這些發展觀,很多人和國際組織提出了不同的批評意見。如亨廷頓認為,發展應該包括五大目標:增長、公平、民主、穩定、自主。“落后社會是貧窮的、不公平的、壓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發展就是從后者轉變為前者的過程。”聯合國第二個十年發展計劃(1970~1980)指出:“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對收入和財富實行更平等的分配,以促使社會公正和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實際就業水平,更大程度地保證收入并擴大和改善教育、衛生、營養、住房及社會福利設施以及保護環境。因此,社會性質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必須同迅速的經濟增長并駕齊驅,而且應切實減少現存的地區、部門和社會內部的不平等。這些目標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最終結果,因而它們被看作是同一動態過程的合成體。”邁爾斯在《人類發展的社會指標》一書中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觀所應具備的四個方面,即社會平等、區域間的平等和國際平等、不應損害后代人的發展、注重現在等。法國的佩魯在《新發展觀》也指出:發展是“促使一個民族的實際總產值能夠得到連續性的長期增長的各種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的結合”。他認為新發展觀的特征是:為全人類的利益服務,是促進一切人自身的發展;不是以經濟增長而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經濟只是一種手段,人的需要不僅是物質需要;經濟的發展須經過文化價值的檢驗;新發展戰略應當是整體的、綜合的、內生的;經濟學研究應從人與財富的關系轉向著重研究人與人的關系。勒布雷說:“發展作為一種行動,無非是和諧與協調的演進過程中的一系列過渡,即從較少人道的階段向比較人道的階段過渡。”這些發展觀的轉變,實質上都是突破了經濟增長就是社會發展這一狹隘觀念,擴大了“發展”的概念和范圍,是將社會發展看作是全面的、綜合、協調的發展過程。
人們之所以對發展進行深刻的反思,就是因為以往的社會發展觀很多都是不科學的。不科學的社會發展觀必將導致人類生存出現困境,最后的惡果便是對人類生存的否定。這就是生存和發展的沖突問題。其實,生存和發展在本原的意義上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生存即人的生物生命的存在,包括個人生命的正常維持和人類的正常繁衍。人們的畢存條件、牛存狀態與生存意義,是生存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這里的生存條件指維持人的生命的基本條件。而人類的發展主要指人類文明的進步。同生存的概念相比,發展概念的外延更廣泛,內涵更豐富、更深刻。人類的發展既要滿足維持生命的需要,又要滿足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既要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又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既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要滿足別人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后代人的需要。發展以生存為前提,生存是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當生存需要得到起碼的滿足后,人們才可能謀求發展。發展是生存方式的優化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包括各種需要滿足的程度與人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所以,生存方式的進步與發展方式的進步在一定的時空內應當是步調一致、不可分離的。
但是,發展并不是那么樂觀。如果人類沒有把握好發展的內在規律,那就有可能使發展畸形化并導致人類的生存危機。這是因為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些內在的矛盾和沖突。
1人類無止境的需要同人的生理條件有限的矛盾。馬克思說,需要不僅是動物的屬性,也是人的屬性。人的需要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生存需要,一是發展需要。生存需要是維持人的生命機體正常運轉的需要;發展需要是人建立于生存需要基礎上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高級需要。人的生存需要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內驅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人的發展需要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在的、不竭的驅動力。“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