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真是可憐。從孩子出生到考大學的近20年,許多家長一直都陷在子女教育的恐慌之中。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在懷孩子、生孩子前就開始恐慌了:為孩子挑好了屬相、出生的月份再懷孕;每年9月1號前,都有一些本該在9月份生孩子的城市年輕夫婦,為了讓孩子能早一年上學而選擇剖腹產,對孩子實行“人工迫降”。
給家長們恐慌火上澆油的,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不知出自何人之口卻流傳甚廣的“名言”。這句“名言”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惡毒的,因為所謂“起跑線”上的輸贏,說白了就是孩子考試成績的高低。這樣一來,教育自然就成了定輸贏、分勝負的人生準備階段的角斗。因為“不能輸”,所以就要搶占先機,先發制人,這“起跑線”當然是劃得越早越好。于是,從小學到幼兒園到零歲教育再到“胎教”,許多孩子未成人形就已被納入到現實教育的體系、體制之中,就被推進了應試教育的火坑里——家長的巨大恐慌最終都轉化成了孩子們的災難。
從整體上看,中國孩子無疑是世界上“起跑”最早并一開始就進行“沖刺”的孩子。當然,他們也確實是以絕對的優勢贏在了“起跑線”上——如果僅就學習內容的深度、考試的難度以及所取得的成績來考量的話。然而,“起跑線”畢竟不是終點線,笑在開頭也不一定就能笑到最后。
從個體來看,“小時了了,長大未必佳”的例子實在是太多。2005年,新華社等多家媒體披露了中國科技大學(簡稱中科大)首屆少年班當年紅透大江南北的3位“神童”現今堪稱“不幸”的命運。毫無疑問,中科大首屆少年班學生是同齡人中“起跑”較早的人,但近30年過去了,這些人如今卻無一個成為科技或其他領域的領軍人物。不少人對此感到遺憾、不解,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試想,世界上那些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又有幾人是由當初的“神童”成長起來的呢?“泯然眾人”對某些“神童”而言,算不得是個壞結局。
相反的例子當然也很多。愛迪生、愛因斯坦這兩位世人所熟知的科學巨擘,都沒有受過好的早期教育:小時候的愛迪生因為“笨”而被學校勒令退學;愛因斯坦4歲還說不清話,10歲才上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因為戰亂也是在10歲才入學的。2006年9月16日,丁教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在接受媒體集體采訪時他說,他所認識的20世紀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少很少是在學校里考第一名的。考試是考別人做過的事,科學則是推翻別人做過的事,中國在應試教育方面需要好好分析。
把孩子的輸贏成敗定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定在考試的分數上,從理論講是不科學的,從實踐看是很殘忍的。一個社會如果只是少數家長(尤其是某些獨生子女家長)在子女教育上存在這樣那樣的誤區或是盲動行為還是可以理解的。但當社會上出現家長集體恐慌時(比如大面積的、不顧承受能力的、從孩子入園就開始的擇校),我們就不能不檢討時下的教育政策,反思我們的教育管理能力了。
(作者單位:無錫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