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及,網絡迅速進入學校課堂和家庭生活,也必然會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產生一定影響。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技術,充分認識它對學習語文的利弊作用,使其成為學習語文的有益工具,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語言是工具,網絡也是工具。把它們結合起來進行信息交流是學生在未來信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我們應該看到,在新技術的支持下,“網絡作文”、“我的博客”、“網上合作日記”、“電子賀卡”……這些新的語文學習方式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會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也能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運用課堂中所學到的語文知識。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網絡對學生語言發展和語文學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網絡閱讀無法取代書面閱讀。
書本是我們學習語文的重要媒介,不僅如此,它還是傳承人類文化、記錄人類歷史、弘揚人類精神的重要載體。一個愛讀書的人,能夠從書本中找到文化滋養,找到人生的榜樣,他就會變得精神健壯。變得氣質高雅。雖然不一定要讀專業的美學、哲學和倫理學著作,即使是普通的有益書籍中也有一些十分美好的內容會蘊涵其中,在你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滲透到你的思想之中,從而提升個人精神生命的質量。
相對于具有嚴密的邏輯文理、準確的表達方式的“書面語言”而言,網上閱讀呈現出“快餐式”、“淺閱讀”化,難以營造一定層次的文化氛圍,難以使人在閱讀中建構理性思辨的精神世界。雖然說網上有不少電子書籍,但與我們傳統的讀書方式相比,我們可以想象手握鼠標,盯著屏幕在電腦上看書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究竟會有哪一個學生會有耐心在屏幕前用鼠標翻點著讀完一部《三國演義》或《愛的教育》?即使你可以在網上讀書,但沒有了淡淡的油墨書香,沒有了津津有味的品讀,沒有了手不釋卷的沉迷,又如何會有“三更有夢書當枕”的閱讀意境,又如何能在閱讀中感受文化對心靈的滋養。
網絡信息呈多媒體化,語音、圖片、影像雖然能給人感官以強烈的沖擊,但人們在感知這類信息時,更多的只是被動接受,缺少的卻是主觀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說的不僅是語言表達時的思維,也反映出讀者對語言理解時的思維。書面語言不僅嚴謹規范,更能促進閱讀者思維的發展。如果認為用一幅精美的圖片就能夠取代“春風又綠江南岸”所描繪的情景,那么,詩中為我們提供的廣闊想象空間和留給人們建構的美好意境將蕩然無存。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它的重要之處就在于閱讀過程中讀者與文本對話中產生了個性化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該成為書籍的王國。”然而,娛樂化、消遣化的“快餐式”網絡“淺閱讀”,正在使學生書面閱讀率急劇下跌。《上海教育》對中小學生書面閱讀調查的結果令人不容樂觀,65%的班級一半以上甚至全部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間不超過1小時,僅8%的班級大部分能堅持課外閱讀,僅1%的學生通過查詢書本了解信息……這些,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2,人機交流無法取代人際交流。
雖然說聊天室、BBS、OICQ等網絡技術的支持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手段,但如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合理地使用網絡技術,學生長時間眼睛盯著屏幕,手中握著鼠標,會造成人機交流的時間相對較長,使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學生難以感受到老師由表情、語氣、肢體動作所釋放出來的情感信息,無法感受到學習同伴們在一起學習時的喜悅、激動或沮喪、灰心。學生將無法通過正常的人際交流來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利于小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無論是孫雙金所倡導的“情智語文”,還是李吉林倡導的“情境教學法”,都非常重視情感的交流與體驗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使教師的感情、學生的感情、文本的感情相互融合,而這一切在人機交流的狀態下是難以實現的。
3,網絡語言無法取代規范語言。
在網絡飛速普及之際,形形色色的網絡語言也充斥在虛擬網絡與現實社會的每個角落。除了如“版主、上傳、下載、鏈接、主頁”等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和漢語造詞規律,又充滿時代氣息、符合時代需要的網絡語言之外,更多的網絡語言的創造緣于個人的主觀喜好和標新立異,一些詞匯不符合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有些詞匯含義晦澀難懂,更有一些被賦予了低俗的含義,如“7456(氣死我啦)、PK(單挑)、:-P(吐著舌頭笑)、美眉、恐龍、粉絲”等。這些新網絡名詞大量出現在學生口語中間,甚至在寫作中頻頻使用。
顯而易見,這些極不規范的網絡語言對處于語言學習基礎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會誤導小學生的語言發展,阻礙他們對規范漢語的學習與掌握。正是看到不規范網絡語言的負面影響,2006年3月1日開始生效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中規定:“新聞報道除客觀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漢語規范的網絡語匯;教科書作為一種特殊的出版物,對語言文字使用有示范和規范的重要作用,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匯。”所以,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應該讓學生學習掌握規范的祖國語言,努力避免學生在運用網絡技術學習語文的同時受到不規范語言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網絡作為語文學習的一種輔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生語言發展有著自身獨具的特性,其中有一些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所以我們應該理智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網絡技術,遵循小學語文教學客觀規律,讓學生有效地掌握規范的祖國語言文字。
(作者單位:江陰市申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