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評價老師立足于什么樣的原則,將直接影響到老師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僅僅是強調每位老師所執教學科的名次、分數,不僅達不到學校管理的初衷——整體提升學科的教學質量,而且會使教師之間關系緊張,甚至會使教師感覺心理壓力過重,對工作和身心都不利。因此,在評價老師方面,筆者認為:應該突出整體,即對整個年級同一學科的評價;應該淡化名次,只要相互之間的差距處于合理的分布之內,都應該得到公平、公正的評價。
在臨近期末考試的一次全體老師會議上,校長鄭重地宣布:“在學期結束前,學校將把此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以及本學期期中考試成績、兩次校內調研的成績全部張榜公布。”校長接著解釋說:“學校此項決定旨在希望大家都能以飽滿的激情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緊張的復習工作去。”
兩個星期后,期末全體教師會議準時在會議室召開,第一項議程就是由抓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代表學校公布本學期以來四次考試的成績,從語文到數學,再到英語,按年級順序,依次公布。看得出來,雖然同樣是開會,但此時大家的表情中都多了一份嚴肅。按照我的慣性思維:副校長在公布的時候,肯定對名列前茅者加以褒獎,而對處于全年級下游的班級進行點名批評。但副校長漸入狀態的點評卻大大出乎老師們的意料,他點評的關鍵詞是:整體情況、縱向比較。所謂整體情況就是:整個年級的同一學科的成績是否呈現比較理想的分布狀態,比較理想的分布狀態就是班級和班級之間的差距處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越小越好!所謂縱向比較,即從四次考試來分析某個具體的班級在這門學科上是否呈現一種積極的上升狀態。在這種評價思想的指導下,副校長在點評成績時,那些雖然有個別班級成績非常突出,但班級與班級之間差距特別大的年級整體受到了批評,而那些年級整體差距很小,合格率和均分率都處于比較理想狀態中的年級受到了表揚:那些在四次考試中成績起伏較大的班級,副校長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問題,那些在四次考試中成績穩步提升的班級得到了副校長充分的肯定,副校長尤其褒獎了那些本來有不及格現象、經過老師精心輔導后達到人人及格的班級,副校長說這叫“綠色接力”!副校長在點評即將結束的時候,提醒每位老師:學校評價老師注重的是年級整體的教學情況,突出的是班級全體學生的發展情況,學校并不特別看重誰第一、誰最后,也不會按照成績的好壞進行排名,更不會把排名與老師的福利、待遇相結合。
副校長的點評在全體老師的掌聲中結束了,但留給筆者的思考卻在延續……
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位老師,應該說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從上面這則管理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評價老師的過程中,要突出整體,淡化名次。
第一,要突出整體,就要突出他(她)所在的那一個年級組。尤其是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強調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共同研究的課改理念下,這一評價原則將會使大家意識到團隊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對于營造良好的年級組工作氛圍、積極開展組內教研等等都有深遠的意義。我們現在有些校本教研活動,尤其是年級組內的活動,之所以會流于形式,甚至難以開展,和我們對每一位老師的評價還是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的。試想:如果我們的評價每次都是突出取得第一名所在班級的那位老師,還有誰會熱心于奉獻自己的時間與智慧呢?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那如果整個年級都不思進取呢?那該怎么評價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為每一門學科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標準就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了。還有人會說:如果我們的評價過于注重整體,那會不會使大家都喪失了創造“奇跡”的熱情呢?其實,老師都希望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好,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家都不會失去創造“奇跡”的熱情,但現在的問題是,當我們在評價的時候,把那一個又一個“奇跡”大評特評的吋候,有時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會相信那是一個個真實的結果吧!
第二,要突出整體,就要突出他(她)所執教的那個時間段。由于種種原因,班級和班級之間肯定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這種差距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考試成績上面。試想如果我們在評價的時候,總是抓住那最好的和最差的進行最尖銳的評價,那還有誰會看到前進的動力和勝利的希望呢,難道還有比讓老師失去信心的評價更失敗的嗎?因此,評價時要突出一位老師在執教某一學科一個時間段內的整體評價,至少是一學年。而且在評價吋,不要僅僅看其與同年級班級之間的差距,更應該突出這一時間段內,他(她)所執教的這一門學科的整體情況,是原地徘徊,還是有所提升,抑或是縮小了與年級最高班級的差距。只要是后兩者,不管幅度的大小,筆者認為都應該得到肯定。當然對于這一個整體的評價,尤其是對于那些從一年級就帶起的老師的整體評價,還要盡可能地消除年級因素的影響,畢竟低、中、高年級是不可能用同一個尺度衡量的。
第三,要突出整體,就要突出他(她)所執教的那一個具體的班級。班級孩子們的整體學科學習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孩子們各項成績的具體數據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分布,其實是最需要我們在評價老師的時候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的。我們首先要鼓勵通過教學讓孩子們人人都能夠合格,這樣就能為學科教學以及今后的繼續學習構建一個基礎,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在評價老師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其次,我們要鼓勵大部分孩子能夠獲得優秀,當然這僅僅是劉小學學習而言,這能為班級的整體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如果是達到這樣的狀況,在評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給予表揚;第三,我們要提倡讓小部分孩子能夠獲得非常突出的成績,這便于為孩子們樹立學習的榜樣、激發學習的動力。如果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在評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給予獎勵。換言之,在我們評價某一位老師的時候,就應該淡化名次,充分把握住這樣一些關鍵的數據,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效果一定比只看名次的評價要更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在評價的時候,如果僅僅抓住名次,而沒有突出名次背后的整體,名次背后老師所在的年級組、所執教的時間段、所執教的具體班,這樣的評價,只會增添老師無限的埋怨與反感,甚至會讓老師怨聲載道。如果在評價老師的時候,我們能夠突出整體、淡化名次,就能為老師的成長構建無限廣闊的平臺、注入源源不竭的熱情、增加不斷超越的信心、取得源源不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