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的社會影響是教育家自身信念、思想、德行、智慧、能力、業績等通過各種渠道向外輻射并作用于受教育者、作用于教育事業、作用于社會進步的過程。教育家的社會影響是教育家資格的實踐檢驗,也是決定教育家歷史地位的依據。教育家的影響力由其人格、思想和業績構成,并通過教學、辦學、著述等多種方式發揮作用。
關鍵詞:教育家 社會影響 影響力 影響方式
教育家與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之間雖無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人格修養、實際貢獻和社會影響諸方面畢竟存在重要差別,其中最本質的是社會影響的差別。
教育家的社會影響既是教育家本人從事社會實踐的實際結果,也是教育家自身信念、思想、德行、智慧、能力、業績等通過各種渠道向外輻射并作用于他人、作用于教育、作用于社會的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由近及遠逐步擴散的過程。社會影響有正負之分。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居于主流地位時,他才能在總體上被肯定,才有可能被稱為教育家。
教育家的社會影響有直接與間接之分。教育家最直接的社會影響是對人(受教育者)的影響,包括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的影響,對人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的影響,對人的交往范圍和交往方式的影響等等。教育家通過影響人而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體現在社會生活、社會生產、社會意識、社會風尚乃至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當然,不同類型的教育家(例如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論家、教育行政家、教育活動家、教育事業家、教育改革家、教育實踐家等等)有各自不同的對象世界,他們的社會影響也相應的有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和不同內容。概言之,教育家的社會影響,就是教育家通過自身自覺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各自的對象世界打上自己的烙印——信仰、情感、意志、才華、能力以及風格的烙印等等。
教育家的社會影響有無形與有形之分。有形的影響容易為人們矚目,無形的影響也絲毫不應忽視。例如,清代末年的洋務派教育家們大力興辦新式學堂,一批批地派遣留學生,其活動成果為世人矚目,維新派通過戊戌變法興起的改革運動也是轟轟烈烈。而早期改良派大多數是一些沒有權勢的知識分子,在教育實踐方面并無驚人的作為,似乎微不足道,但他們以一顆熱忱的愛國心從事思想啟蒙工作的歷史意義,卻往往在某些有形影響之上。
教育家的社會影響有大小與久暫之分。從對一般民眾產生影響,到對精英人物產生影響;從影響一個人、一批人、一代人,到影響數代、世世代代的人;從對家人的影響,到對家族、對民族、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從對教育理論、教育制度、教育事業的影響,到對整個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
教育家的社會影響表現為一種“呼應”關系:一方面是教育家內在尺度和自身能力的外化,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教育家思想、言論和行為的回應。這兩者在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當教育工作者在繼承前人教育智慧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大膽創新,取得豐碩業績時,就能夠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歡迎,產生相應的社會影響。然而歷史上也有“呼而不應”的情況,有的教育家的思想盡管十分先進,但可惜未能引起當時社會的關注,當然也就難以產生相應的影響。等到若干年后,它又可能被發展了的社會所發現和重視,就會獲得新的發展機緣,產生新的社會影響。教育家的社會影響不純粹是教育家本人意志的產物,根本上取決于教育家的思想、理論、業績對社會發展趨勢的適應程度。
近人梁啟超曾提出一個“真人物”的概念,他說:“如何而后可以為真人物?必其生平言論行事,皆影響于全社會,一舉一動,一筆一舌,而全國之人皆注目焉,甚者全世界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現以前,與既出現以后,而社會面目為之一變,若是者庶可謂之人物也已。”這里實際上提出了一條極為重要的實踐標準:判斷一位“真人物”,主要應當看其對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他的工作日益為人們所注目,他的品德和業績廣為傳頌,他的言論廣為引用,他的行為被眾人仿效,他的理想成為眾人的理想,他就是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并能使教育(乃至社會)面目有所改變的教育家。簡言之,對教育家資格的確證。應當把他置于與整個社會的聯系中來進行——他對社會影響的過程和結果,才是他“本質力量的打開了的書本”。當然,一位教育家會有不同的影響領域、不同的影響方式、不同的影響范圍和程度,不應用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衡量。只要為教育做出了有影響的杰出貢獻,社會都會承認他。歷史也會記住他。
教育家的影響力是一種全方位放射性的力,即從中心向四周發散的力,是一組以教育家的人格為核心,以其思想和業績為外圍的同心圓。
高尚的人格。教育家的影響力以其人格為核心。任何人無論曾經有過怎樣先進的思想,寫下多少著作,建立多大的功勛,但是假如他喪失了人格,他就會受到世人的唾棄,人們就會主動地與其劃清界線,他還能發揮什么“影響”呢?
閃光的思想。教育家思想的影響力取決于它的真理性、可傳播性與適應性。真理性是它符合客觀世界的程度,可傳播性指它的通俗程度,適應性則指它滿足這個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程度。什么樣的教育思想易于產生深遠影響呢?①開先河的教育思想。即最先發現、最先總結、最先提出的教育思想。②集大成式或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思想。這類教育思想,內容廣博深刻,是對教育的全方位探索和總結,既容納了前人探索成果的精華,又包孕著后人據以繼承發展的胚芽。③哥白尼式的教育思想。這類教育思想扭轉了通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方向,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模式。例如盧梭提倡的“順應自然”教育,杜威提出的兒童中心論,朗格朗創立的終身教育理論,都可以說是與哥白尼日心說相媲美的理論。
顯著的業績。對于一般教育家而言,常見的業績是累積性的:積少成多,積微成著;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逐步引人注目,終成翹楚。此外,最具影響力的業績有:①開創性業績。即是“空前”的,從無到有的。例如孔子首創私學。柏拉圖在西方首創“學園”,福祿培爾因創建幼兒園被稱為“幼兒教育之父”。②革命性業績。革命性業績是對原有事業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蔡元培在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后的半年多時間內,創建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教育部;主持制訂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等反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要求的新教育法令;廢除了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以“五育”作為學校教育方針;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討論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案。所有這些改革的影響,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是空前的。③守護性業績。自古有“創業難,守業更難”之說。在教育史上,不少有識之士在教育事業面臨損害之時,力挽狂瀾,苦撐危局,頂住各種壓力,克服各種困難,使既有的教育事業不受或盡量少受損失,功不可沒。另一種是對學校傳統精神的守護,這是更為艱難的守護。還有一種對民族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的守護,是一種形上之道的守護,是最高層次的守護。
通過教學活動直接影響弟子。教育家對弟子的影響力,首先表現為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教育家自身由學識、胸懷、氣度等構成的人格魅力,就如磁石對于鐵件那樣一種力量,使任何人一旦接觸都會相見恨晚,無法不受其影響。其次表現為一種同化力。“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許多教育家都是從自己的業師那兒確立起終身從教志愿的。此外,教育家還能通過受教育者產生間接的往往是更大的影響。當年亞里士多德對亞歷山大的影響,徐特立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張伯苓對青年周恩來的影響,藤野先生對青年魯迅的影響,都在若干年后轉化成更大的社會影響。當年美國教育家杜威訪問中國,在中國形成了一股“杜威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因為他的中國弟子中的胡適、陶行知、蔣夢麟、陳鶴琴等,都是當時極有影響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通過辦學影響社會。自從孔子首開私人辦學之先河,開辦學校便成了許多知識分子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重要途徑。“學校之盛衰,關系天下之盛衰”的說法,反映了知識階層對學校的重視。特別是近代以來,在“教育救國”理想召喚下,開辦新式學校更成為有志之士改造國民性、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學校也就成了教育家輻射影響力的重要基地。歷史上許多教育家都有創辦學校的經歷,有的是為實現某一改革目標培養中堅力量,如康有為創辦萬木草堂,梁啟超主持時務學堂,都是直接為維新運動制造輿論、培養骨干的。有的是為了實驗和推廣自己的教育思想。無論出于哪一種目的,最終都會轉化為巨大的社會影響。
通過著作傳播教育理念。以著作為載體的教育思想的傳播,能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放大和延伸其社會影響。教育著作中那些影響范圍廣泛、影響程度深刻、影響時效長久的著作。被稱為“教育名著”。筆者認為,教育名著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社會性。能反映特定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反映教育與當時社會的廣泛聯系。既是教育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濃縮的社會歷史畫卷。②教育性。閱讀名著如與大師對話,能獲得多方面的教益。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增進智慧,而且能夠怡情養性,提升精神境界。③體系的奠基性與結論的權威性。論斷或預言廣為引證,是后繼研究者試圖理解和解決該領域問題的必備參考書。④深刻性。有獨到見解,言前人之所未言;對教育上長期困惑的問題有所突破;言近旨遠,雋永深刻。既有皇皇巨著,也有小冊子和單篇論文。⑤歷史性。在歷史長河中經過大浪淘沙仍熠熠生輝,到什么時代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
本文從一般情況出發探討了教育家的社會影響問題,事實上,教育家的社會貢獻與其社會影響的關系更復雜一些,需要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