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數據驚醒夢中人
學著兄弟學校的“經驗”,我校也在全校所有班級全面開設了晚課。
晚課開設后受到了家長的普遍認同,歡呼聲一片。因為學生被關在了學校,家長自然就放心多廠,不僅不需要他們看管子女復習功課,而且安全也有了可靠的保障。特別“立竿見影”的是,自上晚課以后,幾個原來作業經常不做,學習十分馬虎的同學被老師盯住,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為此,我們也曾暗自高興,看來晚課確實很靈驗。就這樣,這一制度不管是否允許,我們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變著法子開設著,并且一開就是五六年。
1999年,我校提出了爭創“首批省示范初中”的目標,按照“江蘇省素質教育十條要求”,示范初中不得上晚課。為了圓滿完成爭創目標,我校還是咬咬牙,毅然決定取消全校所有班級的晚課。但此時的我們還是舉棋不定,沒有了時間的保障,會不會使我校的教學質量大面積滑坡?為了“用足政策”,由學生自愿報名,家長簽字,免費在兩個初三班級開設晚課。結果2000屆中考成績讓人咋舌:不上晚課班級的平均分、優秀率和學校前30名學生明顯多于上晚課的班級,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上圖)
數字是枯燥的,數字又是很有說服力的,在明擺著的數字面前,我校當機立斷,取消了所有班級的晚課。
一項措施帶來天地寬
一、不上晚課使優秀學生擺脫羈絆,脫穎而出
一直以來,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雖然我們學校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優秀學生卻鳳毛鱗角,能得個省三等獎已算大功告成,舉校歡慶。在中考前100名學生中,我校一直輪不到應有的份額,低于其他兄弟學校。為此,我們也多次向兄弟學校咨詢,請專家“會診”,并開設了各學科的培優班,但一直沒有多大起色。
原來,癥結在于此。以前學校開設晚課,名義上是自修課,但實際上教師還是放不開手腳,忍不住要上新課。上完課后,任課教師還要布置太多的作業。對于優秀學生來說,上晚課牽制了他們的手腳,沒有了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成了中差生的“陪讀”,聽了一遍又一遍,其實是在白白浪費時間。久而久之,他們變得麻木了,銳氣被削弱,棱角被磨平,甚至變得與中差學生沒有什么區別。而如果不上晚課,他們就可以自己有選擇地去看書,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對于比較容易的、自己已經懂得的內容就不再需要反復聽、重復做,從而向更大的未知領域拓展,獲得了新的“增長點”,也培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年中考中,我校學生破天荒地獲得了全市中考第一名,6位學生都擠進了市前100名的行列;在省數學競賽、物理競賽、英語競賽中,我校多位學生分獲一、二、三等獎,優秀學生終于擺脫了羈絆,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
二、不上晚課使學生由厭學變為愿學,興趣更濃
受“分數是硬道理”思想的影響,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往往認為“時間與分數成正比”。于是,早讀課、午間課,再加晚課,“三大件”一樣也不能少。“日光+月光,時間+汗水”,天蒙蒙亮,學生就早早起床來校學習,晚課結束已是九十點鐘,他們學習的時間是成人工作時間的兩倍,整天疲于奔命。而事實上,學生的精力畢竟有限,過分地延長時間、增加學習強度,換來的只能是學生“出了不出力”,壓根兒不可能會取得多少效率,只是消磨時間罷了。而且學生掌握知識也有一個極限,某一內容,教師講了兩遍后,學生已經掌握,再講第三、第四遍,乃至第五、第六遍已是徒勞,根本不再起任何作用,反而使學生怨聲載道,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所以,上晚的班級其實大多是在做無用功,不僅沒有起作用,反而消磨了他們的意志和興趣,使他們變得厭學。
三、不上晚課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后勁更足
“圈養成奴性,放養成個性”,由于要上晚課,學生整天被教師牽著鼻子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會被動接受教師嚼爛了的知識,不會自主學習,一旦離開了教師的施舍和喂養,就變得寸步難行。老師講什么他們就學什么,老師劃什么他們就背什么。升入高中后,他們就明顯地覺得自己落伍了,其至有的學生因為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而主動退學,取消晚課后,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時間自由支配,做完作業后他們可以自習新課,可以去廣泛閱讀課外書,吸取養分,從而更好、更快地成長。
如今,我校的畢業學生受到了高一級學校的普遍青睞,有時他們寧可破格降分也要錄取我校的學生,因為他們都有同感:南中的學生不上晚課,不是被隕養的“三黃雞”,有潛力,后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