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道題目:航行在人海上的船里有75頭牛、32只羊,請問船上的船長幾歲?
教育研究者首先拿這題測試法國學生,結果4%的法國學生回答說:“75-32=43,船長是43歲。”看到這則報道后,中國的教育工作者產生了疑惑,是不是媒體為制造轟動在胡編亂造?于是,有人拿來測試中國的中小學生。抽樣結果顯示,回答“43歲”的比例超過法國學生,甚至還有高中學生也答“43歲”。
一道本來無解的題目,他們非但做了且算出了結果,因為他們都“身經百戰”,參加過無數場考試,且從來沒見過沒有答案的問題。
受這道題目的影響,又有人用下面一道題來測試學生:一位探險家向南走了1英里,然后,折向東走了一段路,再后來,又向北走了1英里,結果他回到了原來的出發地,并遇上了一頭大熊。請問,他見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熊?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沒有回答。其實,根據地理知識就能找到答案。既然他兩次轉向回到了原地,那就一定是在地球的一個特殊點。思考后發現,探險家出發時如果選擇北極點,是完全辦得到的。進而,既然是在白雪皚皚的北極,那熊應該是白色的北極熊。
這題不僅有答案,而且答案惟一。我們的學生從來都回答專門的地理或者專門的數學題,而這題既不像地理題,又不像數學題。況且,因為受平面幾何的深刻影響,兩次90度折轉,探險家怎么會回到原地呢?
對于教育,我們常常有意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學習習慣,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對思維而言,再好的思維方式,如果成了習慣,形成定勢,都是災難。習慣性思維,給你75頭牛會得出船長43歲的笑話;創新性思維,幾個數字也能讓你看見一頭白色的大熊。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學習如果只注重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是不夠的,還應注重良好思維素質的培養。“教學生4年,為學生想40年,為國家民族想400年。”這是上海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生在校學習只是短短的幾年十幾年,但教育必須關注到學生人生的幾十年,必須關注到國家民族的幾百年。
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塔季揚娜,季霍米羅娃如是說:“多數父母都常說:奶奶只會寵壞孫子。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研究結果表明:凡是由奶奶帶大的孩子,其創造潛力要比由父母帶大的孩子高出40%!也就是說,他們的思維方式比同齡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別出心裁的解決辦法,更容易得出新的解決途徑,而這些正是天才們所具備的特點。調查表明,奶奶比父母更經常夸孩子,給他們充分的選擇和自我表現空間,干什么都由著他們的性子,恰恰是這種“縱容”有助于孩子創造力的發揮。而父母的嚴格要求和動輒懲罰的嚴厲教育方法卻恰恰相反,這種教育方法只會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不過潛力歸潛力,這些由奶奶帶大的寶貝孫子的智力可不怎么樣,比由父母帶大的孩子低10%。心理學家得出結論:一個平平常常的奶奶所堅持的“軟性”教育法對智力無補,但在父母的調教下孩子的智力卻相當“發達”,他們的嚴要求,他們的監督,對孩子思維能力的長進卻能起到一種催化作用。
在此,我們認識到,教育應該兩手抓。一手抓剛性管理,一手抓柔性建設。剛性的制度管理,有助于學生智力素質的提高;柔性的“溺愛”管理,有助于學生創造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發展。我們所盼望的教育,應當是既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又能提高學生創造潛力的教育,是一種不至于鬧出船長43歲笑話的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善待學生,相信并挖掘學生內心的創造因素,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要欣賞學生,不僅欣賞其優點,還要寬容其不足,欣賞其缺陷中積極的一面,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開放性和超越性。教育須尊重差異,尊重個性,把學生真正當作具體的、活潑的、有生命意愿的個體來對待,為學生創造最大限度的、心靈自由的空間,彰顯其生命的豐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