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博士后”與國內有啥不一樣?》(《人民日報》2006年11月14日第11版)一文對“讀博士后”這一說法提出了異議,也引起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博士后是“做”還是“讀”?應該說,“博士后”不是一種學位,而是一種工作經歷。乍一聽,“讀博士后”似乎會誤導人們對“博士后”身份的認知,但是換一個角度看看,“做博士后”就一定優于“讀博士后”這一表達嗎?我看未必。
首先,“讀”具有語義匹配的多樣性。“讀博士后”有人認為不宜說,那么“讀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等可不可以說呢?事實上,“讀大學”“讀研究生”等也是可以說的。但是我們知道,“讀大學”“讀研究生”這些結構體在語義配置上不像“讀書”那樣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就是說,動詞“讀”后面的成分并不一定是“讀”的對象,它可以是“讀”的處所,比如“讀大學”,也可以是“讀”的施事,如“讀研究生”??磥?,“讀”后面成分的語義角色(語法意義)是復雜的,因此“讀”與它后面成分的語義配置情況也是多樣的。
先不妨以“讀研究生”和“讀大學”為例。“讀大學”可以說,但是“讀大學生”卻不可以說,而“讀研究生”可以說,為什么呢?似乎可以這樣解釋:“大學”的語義角色是“處所”,而“研究生”的語義角色是“身份”,或者可以說,相對于“大學生”而言,“研究生”可以凸顯“身份”,研究生相對于大學生而言,總體數量較少,受教育程度更高。而“讀大學”可以凸顯的是就學的“處所”,并且,“讀大學”中的“大”可以和“讀中學”“讀小學”中的“中”與“小”形成一組區別詞,以示區別作用,這組區別詞起區別作用的“語義區別特征”包含“處所”和“教育層次”。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讀大學”的語義配置仿擬,即以處所作為仿擬的參照系,則“讀研究生”應該是“讀研究生院”“讀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的研究所”“讀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的教學或科研機構”等,不一而足。顯然,這種情形下“讀”的后綴成分太復雜,也就是說可以培養研究生的處所不是單一的,它比培養大學生的處所相對復雜。
因此,要表達“正在接受研究生層次的教育”這個意思就不宜在“讀”之后接表示處所的詞語,而適宜于直接使用表示身份的詞語(比如“研究生”)?!安┦亢蟆闭桥c“研究生”密切相關的一種“身份”。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可繼續博士后階段的研習(一般從事博士后研究的一個必要條件即是“新近”獲得博士學位),這樣,在“讀大學”和“讀研究生”“讀博士”中,關系更密切并且同樣可以凸顯身份的“讀研究生”或“讀博士”就成了“讀博士后”的仿擬對象。
進一步來看,“讀大學”和“讀研究生”的共同語素是“讀”。我們知道,“讀”是一個動詞,與之更為經常搭配的語素是“書”,即構成“讀書”這個詞。“讀”的賓語如果是含有“身份”這一義素的詞語,則“讀”與它后面的成分所構成的整個詞語往往含有“讀書人”這個義素,這就是說“讀書”是“讀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讀博士后”的共同義素,它們可以形成一個語義場,不妨稱這個語義場為“讀書治學義場”。這樣看來,“讀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讀博士后”就可以通過“讀書治學”這個共同義素連起來。如果說“讀書”是“讀”與其他名詞搭配的一種典型的規范的形式,那么嚴格地說,“讀研究生”也是不太符合語詞組合常規的一種表達,因而可以類比地認為“讀博士后”也只是漢語語詞表達上的一種超常規組合,是由“讀研究生”“讀博士”等仿擬而成的。
仿擬是“創造”新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仿照舊詞語而造新詞語可以有效地“拈連”新舊詞語,使新舊詞語在語形、語義上有一定的關聯,從而有助于人們認知新詞語以及新詞語所代表的新事物。仿擬可以是語素的仿擬,但更多的情形似乎是詞語語義配置上的仿擬?!白x博士后”與“讀博士”“讀研究生”在語義配置上是相似的,且含有共同的義素。在“讀博士”和“讀研究生”中,“讀”后面的成分均表示身份,如前所述,“博士后”也有“身份”這一義素,可以表示“身份”這一語義角色。人們使用仿擬往往是由典型的表達而形成特定非典型的表達的過程,也是由少數使用者而逐步擴散至多數普通老百姓的過程。相對于“讀小學”“讀中學”“讀大學”而言,“讀研究生”“讀博士”這些表達是非典型的,且使用主體相對較少,使用頻率也必然相對較低。相對于“讀研究生”“讀博士”等而言,“讀博士后”也是非典型的,使用主體也相對較少,這恰好是“仿擬”的意義所在:在語詞使用上,以舊帶新,推陳出新,便于普通民眾認知。
總之,“讀”在語義上并非單一的,在表示“讀書治學”這一典型意義時并不僅僅是指學歷教育。“讀”這一語素具有較強的能產性,它還可以跟其他很多語素匹配,比如還可以說“讀一年級”“讀夜校”“讀張教授的研究生”“讀圖時代”。以上分析表明,“讀博士后”這一日常用語有其理據,它符合人們的語感,符合語用邏輯,并不違背語言使用的規范,也不會造成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