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一句話:“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現行上海版高中語文教材把“視學京畿”解釋成“任京城地區的學政”,對“視學”一詞的注釋顯然有誤,故在此辨之。
首先,“學政”是清朝才產生的官職名稱,明代并沒有這種官銜。《清史稿·職官志三》中有“學政”一職的記錄,它是“提督學政”的簡稱,又稱“督學使者”“學政使”,俗稱“學臺”“督學”“大宗師”,掌管生員考課、黜陟等,為清政府派往各省的教育行政長官。在這里,課本編著者混淆了明清兩代的官制概念,主觀臆斷地把文中的“視學”釋為“任……學政”。
再考察“視學”一詞的語源,可發現它最早出現在《禮記》中。《禮記》里面有兩條記載。其一,《禮記·文王世子》曰:“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孔穎達疏:“天子視學者,謂仲春合舞,季春合樂,仲秋合聲,于此之時,天子親往視學也。”這是周代的一種儀禮,即天子親臨國學行春秋祭奠及養老之禮。西周的視學制度就已十分嚴密了,一年之中周天子必視學四次。每次視學前都要舉行隆重的典禮,祭祖卜吉兇。開始視學時,擊鼓以集合大眾,天子由三公、九卿、諸侯、大夫陪同,先設奠以祭祀先圣先師,然后盛宴群老。由主人獻酢致酒,作樂歌詩,舞文舞武,向耆老祝福獻壽,以示“尊年敬德”。同時即席舉行“乞言”“合席”之禮,向耆老乞求治國治教的建議。后代帝王也大都沿用這種制度。其二,《禮記·學記》曰:“未卜禘,不視學。”孔穎達疏:“視學謂考試學者經業,或君親往,或有司為之,非天子大禮視學也。”這是“視學”的第二種含義,指天子親往或派專職官員考查學子經業的公事行為,而不是一種隆重的禮俗儀式。
如果結合課文語境,很容易得知“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中的“視學”指的就是上文所說的第二種含義,即“專職官員考查學子經業”。據明史記載,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朝廷在南北兩京及各行省設置提調學校官,派他們每年巡視地方,考查師生勤惰優劣,并相應制定了提調學校官的工作條例——《敕諭》。教育學者們經常把這一歷史事件看做我國古代實質性的“視學”制度開始走上正規化軌道的標志。此外,《敕諭》還明確規定:兩京的提調學校官由御史充任。《左忠毅公逸事》的主人公左光斗正好出任過左僉都御史的職位,因此,他在位時很可能有過“視學京畿”的經歷。
最后,按上面得出的結論把上下文聯系起來驗讀一遍。文章先說左光斗到京城地區考查學子經業,一天在行進途中,路過一間古寺,發現史可法是奇才。下文言“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之事。前后呼應,文意貫通。
可見,對“視學”一詞要從語言、文化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考辨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