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閱讀是隨著20世紀視覺文化的出現、發展、繁榮而逐漸形成的,為大眾接受并為青少年學生喜愛的新的閱讀方式。與傳統的文字閱讀不同,影像閱讀與攝影、電影、電視、卡通等相關聯,以多維時空、聲畫結合的視聽活動,直接訴諸感覺,使觀眾掌握影像的文化形態、多維視聽的思維方式。影像配以文字,以其獨特的具象性使語言文字從抽象中解脫出來,影響越來越大,大有超過文字閱讀的趨勢。
影像閱讀與文字閱讀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性。共同點:一是閱讀的主體相同;二是閱讀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審美享受。區別:首先是符號不同,文字閱讀的客體是文字符號,影像閱讀的客體是聲音和畫面,前者是抽象的、間接的,后者是形象的、直接的;其次是形態不同,文字閱讀的客體呈現為紙介狀態,影像閱讀的客體呈現為音像狀態;第三是思維方式不同,文字閱讀側重于抽象思維,影像閱讀則更側重于形象思維;第四是信息隱顯不同,文字閱讀中讀者對文本信息的接受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影像閱讀中由于影像的直觀性和穩定性,“一千個觀眾相對趨同一個哈姆萊特”,前者的原因在于信息的“隱”,隱藏在文字背后,后者的原因在于信息的“顯”,顯現在影像造型中;此外還有信息接受留存多少的差異:文字閱讀中讀者對文本信息的留存只有三分之一,影像閱讀中觀眾對文本信息的留存幾近三分之二。
影像閱讀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它滿足了中學生的閱讀期待。中學生喜歡讀圖,因為圖片更直觀、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讀起來省時、省力。中學生的學習生活過于緊張,他們缺乏時間,也缺乏耐心去處理高深的文字。文字是高度凝練的,處理起來比較復雜,處理過程中要調動更多的大腦潛能,容易產生閱讀疲勞。而對圖片的處理相對簡單,中學生在帶有娛樂性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影像的教育。其次,影像閱讀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中學生既有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對教材中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有課下按照老師或者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的自我補充的閱讀,還有借助網絡、VCD、電視、影劇院等進行的影像閱讀。兩種閱讀方式在時間、空間、心理感受等方面互為補充,能夠豐富中學生的閱讀內容。其三,影像閱讀深化了文字閱讀的形象感。中學語文教材和課外讀物中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有不少被拍攝成電影或電視劇,還有些散文、詩歌借助影像媒介制作成電視散文或電視詩。中學生不僅可以閱讀文學作品的文字版,而且也可以閱讀影像版。對文字版可以借助文字符號通過精讀來獲得理性認識,對影像版可以通過音像畫面、通過泛讀來獲取感性認識,二者互為補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深化閱讀效果。其四,影像閱讀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影像閱讀融娛樂性與審美性、科學性與人文性、知識性與教育性、時間性與空間性、視覺與聽覺為一體,能夠讓當代中學生像閱讀文字精品那樣在光影閃爍的鏡頭變換中,領略影像語言的奧妙,提高素質,感悟人生,鍛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
影像閱讀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因此老師應當正確地引導。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作品主要是影視劇、網絡信息、攝影作品、圖畫書等,由于國家對影視劇實行了審查制,影視劇中有害有毒的信息較少,但是也有不少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兇殺暴力甚至色情的畫面或情節。網絡超越時空,信息包羅萬象,其中的不良因素會給生理上、心理上尚未成熟的中學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少圖畫書尤其是中學生喜愛的漫畫書、卡通書實質是快餐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中學生緊張、焦慮的心理,但是由于認知能力有限,中學生從這些漫畫書、卡通書中獲得的知識是不系統、不完整的,其中的圖片遮蔽了文字,游戲取代了閱讀,娛樂替代了思考。這些方面都要求我們在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相信學生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影像文本,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凈化文化市場,為中學生創建良好和諧的閱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