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今年年初,我上了《竹影》一課,引起很大爭議。評課專家尖銳地指出:這堂課,連文章主旨都把握錯了。我開始很委屈,覺得自己是依據教材教參去教的,而且,查閱的很多資料也和我的看法一致。但在專家的啟發下,我再次審視這篇文章,發現自己真的錯了,不只是主旨搞錯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教學觀念錯了。
二、案例回放
(一)教學目標
1.概括內容,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
2.品讀、積累生動形象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
概括課文內容,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品讀、積累生動形象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品讀、積累生動形象的描寫語言,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
(四)教學過程
一看,引出童趣:看漫畫,簡介作者。
今天,我們有幸學習豐子愷先生的散文《竹影》。
二讀,感知童趣:朗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的內容。
三議,解讀童趣: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你覺得文中哪些描述最生動地表現了童真、童趣?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適當做一些圈點批注。
提示:1.他們做了哪些游戲?2.他們發現了什么現象?3.他們向爸爸問了哪些問題?
四尋,欣賞童趣: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了孩子們充滿童趣的游戲中。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美、最富有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并簡要說明理由。(小組討論)
提示:這些語句可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觸發了你的聯想和想象;可能使用了準確生動的詞語,引起了你的深思;也可能是文中描繪的情境引起了你的共鳴……都可以找出來談一談。
明確示例:“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長音階”常用來表現明亮、歡快的調子,“短音階”常用來表現暗淡、憂郁、清冷的調子。這樣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變化,即由陽光到月光。“光景”本應是視覺感知的,“長音階”“短音階”是聽覺感知的,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訴諸視覺的東西寫成聽覺感知,意境很美。
五說,體驗童趣:藝術并非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涵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那么在你童年的游戲中,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藝術體驗呢?說一說,與大家共享。
三、教學反思
回想這篇課文的備課過程,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個真正的語文教師,功夫應在教學之外。
1.要有“裸”視教材的能力
“裸”視教材是我在進修學習時老師經常提及的,意思是在看參考資料之前一定要認真讀課文,認識文章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學,其實只是做了傳聲筒,對于課文的認識原來是唯教參、教材是聽,現在還多了一個網絡資料,從來沒想過要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比如這篇文章的教授,我其實下了很大工夫。但是因為教學觀念沒有轉變,沒有認認真真地讀課文,鉆研課文本身,只是依據教參以及網絡上的資料便確定了教學目標,教材上的課前提示以及課后習題更使我對自己確定的教學目標深信不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內容,我認識到教材上的提示、練習以及教參,都不過是給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至于怎么用,還要看授課教師的安排,如果教師把它們奉為圣旨,照本宣科,結果只能像這節課一樣,連文章主旨都搞錯!“裸”視教材,學會在不看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先看教材,對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再根據授課需要選取不同資料進行講授,才是真正的“教”語文!
2.要弄清文本的教學價值
解讀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角度。但在不同版本、不同年級、不同單元中,同一篇文章所承擔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比如人教版把《竹影》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篇,通過閱讀單元導語可以知道,這個單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通過閱讀感受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那么這篇文章所要承擔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了解畫家豐子愷對中國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對中國畫的特點有初步的了解。如果明確了這一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就不會確定為體會童真、童趣。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以單元的形式組合的,文章在教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在特定的單元中承擔特定的任務。教師必須弄清一篇文章在單元中的教學價值。
3.要成為一個雜家
這是我教這篇課文最大的感觸。在備課授課過程中,我一直感到力不從心。豐子愷精通文學、美術、音樂,他文章涉及的知識面之寬是我始料不及的,盡管在備課過程中努力彌補,但現躉現賣畢竟底氣不足!由此,我深感自己知識儲備的貧乏!比如“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一句,我是請教了音樂老師之后,才弄明白它的大概意思的。至于文中一些與繪畫有關的知識,我的頭腦中幾乎是空白。《芥子園畫譜》、吳昌碩,我是頭一次聽到!我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雜家,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地講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