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三省一區首次進入新課程高考。這三份高考試卷(寧夏、海南同卷,為國家命題組命題,以下簡稱寧夏卷)既有共同點,也有各自特色。分析這三份試卷,對2008年高考命題及教學有一定的啟發。
一、三份新課程高考試卷分析
(一)各考點題型、題量及賦分
請看下表:

與2006年卷比較:
1.語言文字應用除山東卷仍保持27分不變外,廣東卷和寧夏卷均有所減少,其中廣東卷減少3分,寧夏卷減少7分;古代詩文閱讀除廣東卷仍保持33分外,山東卷和寧夏卷均有所增加,其中山東卷增加3分,寧夏卷增加4分;現代文閱讀除山東卷減少3分外,廣東卷和寧夏卷均增加了3分。
2.山東卷在選做題(即現代文大閱讀題)的賦分上少了3分,加在了翻譯題(2分)、默寫題(1分)上;廣東卷的選做題少了6分,語言文字應用主觀題少了3分,這9分加到了社科文閱讀兩道主觀題上;寧夏卷語言文字應用客觀題少了6分,語言文字應用主觀題少了1分,這7分加在了翻譯(1分)、古詩鑒賞(3分)、選做題(3分)上。
3.從整體情況來看,減少語言文字應用題及賦分,尤其是減少語言文字應用的客觀題,增加閱讀題的分值,是新課程高考的大趨勢。
(二)試卷結構
山東卷的結構最保守,仍然是全國高考卷的老套路,分為第Ⅰ卷(客觀題36分)和第Ⅱ卷(主觀題114分),共七大題,與2006年山東卷相比,只是將語言文字表述題與選做題對調。
廣東卷的結構呈現一片新氣象,不分卷,并減少了一道大題,開始了大題量減少的破冰之旅。這六道大題依次是:一、語言文字應用,選擇題4題12分;二、古詩文閱讀,7題33分,其中選擇題4題12分、斷句3分、翻譯2句6分、詩歌鑒賞6分、默寫6分;三、社科文閱讀,4題18分,其中雙選題1題6分、單選題1題3分,增加簡答題2題9分;四、選做題,3題15分;五、語言表達題,2題12分;六、作文,1題60分。
寧夏卷的結構變化最大,也最大氣,分為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第Ⅰ卷又分為必考題和選考題。必考題依次是:一、社科文閱讀,為單項選擇題3題9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其中文言文單項選擇題3題9分、翻譯2句10分、詩歌鑒賞1題11分、默寫6分。選考題分為兩大題:三、文學類文本閱讀,四、實用類文本閱讀,都是4題25分,其中雙選題1題5分。第Ⅱ卷為:五、語言文字運用,5題20分,其中成語運用和語病判斷6分、簡答題3題14分;六、作文題,1題60分。選擇題減少,且不集中,這需要一定的勇氣。
寧夏卷打破了傳統的Ⅰ、Ⅱ卷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分類,將試卷分為閱讀題和表達題兩大卷,分類清晰,符合母語及母語教學的實際,具有科學性;將閱讀題分為必考題和選做題,指向明確。雖然將成語及語病判斷放在表達題中,有分類不當之嫌,但總體瑕不掩瑜。廣東卷在兩方面有突破,一是不分卷,二是將社科文閱讀與古詩文閱讀對調,使現代文閱讀形成一個完整的板塊。山東卷將現代文閱讀即選做題和語言運用題對調,反而顯得不倫不類。
(三)試卷題量
請看下表:

寧夏卷的六大題實際只有五大題,在2006年的基礎上減少了兩大題,要求考生作答的又只有20小題。山東和廣東卷均保持2006年的題量。
在試卷題號的編排上,山東卷將選做題的題號均編為19~22題,這樣使學生答題更清晰,也使閱卷更省事。
筆者認為理想的新課程高考題量應該在20題以下(2005年上海中考的題量就已經是19題),減少題量,可以讓考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思考,答好每一道題。同時,選做題應編相同的題號,方便答卷紙的設計和學生答題。
(四)選做題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是遵循共同基礎和多樣選擇統一的原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適應時代的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睘榱藢崿F這一指導思想,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選修課程如何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它直接關系到選修課程能否正常開設及開設的效果?!?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提出:“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毙抡n程高考下的三份試卷都設計了選做題,選做題只體現在現代文閱讀上,現代文閱讀則體現在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選擇閱讀上。選做題兩類文本的選材如下表:


1.文學類文本閱讀,山東卷和廣東卷一如既往地選擇了散文,散文文質兼美,情理交融,蘊涵豐富,意蘊深刻;寧夏卷則大膽地選擇了古典長篇白話小說節選,雖然語言與現代文稍有距離,但對學生來講,總體難度不大,并且閱讀的趣味很濃。
實用類文本有新聞、訪談錄、傳記等體裁,選擇文本注意到了文本的本質特征,并盡量富有文學色彩,但整體來看,這幾類文本難度均不大。
2.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選材,除寧夏卷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節選和傳記的難度相當外,山東卷與廣東卷的散文文本和新聞、訪談錄文本相比,難度明顯不同,學生在閱讀中所付出的智力是不相稱的。
3.除了探究題外,從設題的難易度來看,山東卷的兩類文本閱讀的設題均屬于考查鑒賞評價能力,難度相當,但在實用類文本閱讀中,仍有一問是識記性的。廣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設題注重考查分析綜合能力,散文閱讀的設題注重考查鑒賞評價能力,兩者難度不相稱,實用類文本閱讀比散文文本閱讀的難度要低。寧夏卷除了雙選題難度相當外,其余兩道題的設題角度與廣東卷相同;難度方面,實用類文本的題目明顯低于文學類文本的題目。
(五)探究題
2007年三份新課程高考卷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探究題的設計。《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明確指出:“探究:指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并將探究這一能力層級的考查放在選考內容中。下面是三省高考卷中的探究題及賦分一覽表(見下頁):
1.三省在探究題的命題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賦分來看,寧夏卷的8分差強人意,山東卷的5分很明顯不能讓學生展開手腳。
2.《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指出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能力的考查應有三個方面:(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2)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三省的命題很顯然各有側重,山東卷側重于有創意的解讀,廣東卷側重于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寧夏卷側重于探討民族心理。
實用類文本閱讀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有三個方面:(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2)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文學類文本閱讀一樣,三省的命題也各有側重,山東卷側重于發掘作品的深層意蘊,廣東卷側重于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寧夏卷側重于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三份新課程高考卷,只有寧夏卷在題干上明確標明“探究”的字樣,貼上了標簽,其他兩份卷均沒有這樣的提示。筆者認為還是不貼標簽為好,因為對于考生來講,每一個題目的回答都是在進行一種探究,是在和文本、試卷命制者、閱卷者進行對話。
4.六道探究題的題干設計都具有以下特點:緊扣文本,指向明確,要求清晰,注重考生的自我解讀,突出考生的主體感受。但是有的題目的設計還不盡如人意,比較粗糙,如寧夏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就比較淺,要求也不明確,是否只要寫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滿分?如果確實是這樣,就不是探究題了。
總之,新課程下的三份高考試卷,無論在結構、試題量、賦分方面,還是在選做題、探究題的設計方面,都作了有意義的探索。筆者認為,寧夏卷應該成為新課程高考命題的標桿,雖然還需進一步優化。
二、2008屆高三語文教學的幾點設想
面對新形勢,2008屆高三語文教學應堅持以下三點:
1.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進行到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什么是語文實踐?就是老老實實地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就是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資源和實踐機會,讓學生看、聽、說、讀、寫、用,讓學生認認真真地積累、感悟、思考、交流,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境界,在表達中感受成功,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反過來說,就是反對過早地進行字音、字形、詞語、病句等方面的專項訓練,反對按考點對文章進行肢解訓練。以現代文為例,學生不能把文章讀懂,對文章模模糊糊,不管是何種解題技巧,也不管解題技巧如何純熟,答題也只能云里霧里,讓人摸不著邊際。作文如果沒有對現實的思考,沒有大量的閱讀鑒賞底蘊,任何寫作技法也只能是雕蟲小技,文章永遠不會大氣。
2.讓探究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沉悶是高三課堂的通病,“你講我聽,你傳我受”是高三課堂的現狀。一進入高三,學生似乎就成了深受奴隸主壓迫的老農奴,弓腰埋首,不敢發表看法,也不需要發表看法,更用不著發表看法,一切都名正言順地進行著。無需思考,無需交流。究其原因,是我們太急功近利,是我們一廂情愿地認為這就是捷徑。其實,我們都搞錯了。我們總認為一節課要解決許多問題,那樣才能讓學生收獲更多,而事實恰恰相反。一篇文章,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讀懂,這當然要花時間,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把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來,學生不懂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命題的點。讓學生都能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去探究,課堂也才能真正打破沉悶的局面。不管是什么文本,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探究才能展開,課堂也才能活起來。
3.使選修課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抓手。《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將選修課程的考查分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對此,高三語文教學就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針對一種文本,把選修課開足開好。讓學生對一種文本的特點非常熟悉,讓學生由不同的路徑登上同一座山峰——提高語文素養,這樣才不至于讓學生在考試時在兩種文本中猶豫,從而為學生贏得寶貴的考試時間,提高答題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