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高中必修課程五個模塊的基礎上,我們以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外戲劇名作欣賞》和蘇教版選修教材《中外戲劇名著選讀》為藍本,開設了“中外戲劇選讀”選修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專題研究激發學習戲劇的興趣
尼采曾說過:“除戲劇之外,還沒有一種藝術可以使阿波羅(太陽神)之沉穩與狄奧尼索斯(酒神)之狂野獲得完美的結合。”在戲劇教學中進行專題研究,必將是誘人的、充滿激情與生機的。如果像教學詩歌、小說、散文一樣,按劇作家生平思想、劇本思想性、劇本藝術性等序列進行講解,學生除了懂得劇本的文字及其意義等知識外,對戲劇本身并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立體地感受戲劇。
1.設立課題。戲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主題思想、人物性格、篇章結構等一般的文學分析上,應從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水平入手,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教材資源、影視資源等設立課題。如教學《俄狄浦斯王》,可以確立“古希臘悲劇的結構特點”這一課題;教學《雷雨》,可以對作者及其作品進行研究,確立“曹禺及其作品”這一課題;教學《玩偶之家》,可以確立“娜拉形象意義”這一課題。
2.擬定標題。確立課題之后,學生可以據此擬定子課題,作為論文或研究報告的標題。如“曹禺及其作品”這一課題可以擬定的子課題有:“曹禺其人”“周樸園虛偽嗎”“周樸園愛魯侍萍嗎”“《雷雨》的命名”“曹禺創作《雷雨》的前后歷程”“周萍和繁漪、四鳳的感情糾葛”“《雷雨》和《原野》比較”“曹禺戲劇表現手法探微”等;“說不盡的哈姆萊特”這一課題可以確立的子課題有:“哈姆萊特——超越時代的藝術典型”“我看奧菲利婭”“是社會悲劇還是性格悲劇”等。
3.研究過程。學生可以圍繞課題,分成小組,查閱資料,分析研究,寫作論文或報告。如“娜拉形象意義”這一課題,可指導學生閱讀易卜生的編劇大綱,了解第三幕的修改;閱讀魯迅的《娜拉出走以后》。電影《雷雨》中有一個細節與劇本不同:劇本中侍萍撕支票的情節,在電影里是侍萍將支票放到燈火上燒掉,研究“曹禺及其作品”這一課題時,可以探討改編與原劇相比哪個更好。
4.成果展示。展示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論文展板,可以是講座匯報,可以是辯論會。辯論會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成果交流方式,比如就周樸園形象進行辯論,多方觀點、思想激烈碰撞,絕非簡單的一種結論可比,有助于加深理解劇本,提高分析、鑒賞能力。
二、舞臺表演增強戲劇教學的魅力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人們用來感受生活的方式。讀者或觀眾要重新理解藝術,就不能不以藝術的方式去把握它,把握藝術家所感受到的生活,否則,讀者或觀眾就會與藝術及其創造者產生隔閡。戲劇是時空綜合藝術,離不開表演,戲劇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表演性。我們引導學生在閱讀劇本的基礎上,朗誦經典臺詞、表演精彩片段、結合生活體驗自編自演,教學效果很好。
朗誦是一門表演規模極小但發揮空間極大的藝術,朗誦在教學中的推廣使表演不僅僅專屬于班中幾個活躍分子,學生表演參與面很廣。朗誦應該了解原意,深入探索作者的寄托以及人物的生平際遇、性格軌跡,并聯想原文所描繪的情境、畫面。如朗誦《屈原》的內心獨白,揣摩主人公戰斗的激情、悲壯的情懷;朗誦竇娥臨刑前的一番指斥,用聲音控訴惡人橫行、官吏昏聵的封建社會;朗誦羅密歐的悼詞,用聲音展現他對朱麗葉的深情以及他內心的掙扎……學生仔細咀嚼,用心品味作品的思想、人物的性格,遠比老師苦口婆心地教效果來得好。
我們還利用多媒體,觀看話劇片段(節選相關內容,放時隱去聲音,為學生配音留有余地),請學生為劇中人物配音,老師相機指導。然后放原劇配音,從語氣、節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從而進一步品味作品詩化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學習了戲劇原理和編劇常識后,我們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戲劇寫作的知識。學生認真地進行嘗試,出場人物表、時間場景、舞臺說明、獨白等寫得像模像樣。學生寫的宿舍生活劇《夜半身影》《今夜無眠》《本周不寂寞》《不再陌生》《男生止步》等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小組表演也惟妙惟肖。
通過表演,形象地呈現語言材料,讓劇本中各種情節情境呈現在課堂上,學生成為情境中的主人,這樣學生容易進入角色,也更容易產生共鳴。導演要創作構思,然后著手組合劇組、安排角色、落實職責,熟悉課文、查找資料、組織排練。演員無一怠慢,背誦每一句臺詞,揣摩每一個動作。為了排練能順利進行,還安排燈光師負責燈光效果,音響師負責播放背景音樂配合劇情,化妝師負責為演員化妝,道具師負責服裝、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還有劇務組負責前前后后打點一切,場記負責記錄每一次排練及導演對演出的所有要求。學生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為的是把自己的心血搬上舞臺。班級、年級匯報演出后,我們從劇本改編、表演語言、形體動作、人物塑造、服裝布景、臺風氣質、海報宣傳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出獎次。舞臺實踐既是一次特殊的戲劇學習活動,也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綜合考查,是戲劇選修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匯報演出后的總結也十分重要。學生認真回顧從讀到排再到演的過程,結合舞臺實踐,獲得對戲劇藝術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戲劇鑒賞能力。老師則根據學生的參與度、表演任務的完成情況,并結合平時的學習表現,評定學生選修課的成績。
戲劇作為真善美的載體正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劇本片段的表演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和探究欲,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