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眾多媒體轉載的一則高考新聞: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一名考生發現:《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匯編》中,語文試卷一處分值為1分的填空題答案與教科書原文有出入。
記者在這套《匯編》中看到,這道填空題節選自《莊子·逍遙游》,該《匯編》中給出的第4個空的答案是“鵬之大”。可是,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原文是“鵬之背”,參考答案與教科書有出入。這名考生說:“判卷老師的依據是這套答案,但是答案卻出現了差錯,那么答對的考生豈不是要丟1分?”
當日下午,自治區教育招生考試中心一位負責人根據記者提供的信息,立即與高考評卷組的質檢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系。這位工作人員在電話中稱:“我們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莊子·逍遙游》有兩個不同的版本,‘鵬之背’和‘鵬之大’都是對的。我們已經將這一問題寫進了主觀題評分細則當中,考生填寫其中任何一個答案都能夠得1分。”(http://www.northnews.cn/news/2007/200706/2007-06-12/89320.html)
筆者查閱了2007年高考語文卷,全國卷Ⅱ第13題“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的第1小題為:“北冥有魚,___①___。___②___,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___③___。___④___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___⑤___。(《莊子·逍遙游》)”筆者查閱了《參考答案匯編》,④的參考答案確實是“鵬之大”。
可是實際情況真如那位工作人員所說“《逍遙游》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存在“鵬之大”嗎?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莊子》的版本源流。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見到的《莊子》的各種版本,只有一個源頭,那就是魏晉之際郭象的修訂本。郭象根據漢代整理出的五十余篇的本子,刪訂成三十三篇。這三十三篇,經過千年的傳寫,流傳至今,《逍遙游》是其中一篇。
唐代以前的本子,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各種《莊子》的本子,都是由以下幾種源于當年郭象修訂本的本子派生出來的:
一、趙諫議本。這是個南宋的刻本。
二、《續古逸叢書》本。這也是一個宋本。這個本子由兩個本子拼成。《逍遙游》在前半部分,即卷一至卷六的南宋本中。
三、龔士卨本,也就是元和纂圖互注本。這個宋末元初的本子是世德堂本的祖本,而世德堂本又是《四部叢刊》和《四部備要》兩個叢書本的底本。
四、《古逸叢書》本。這個重刊南宋的本子是現在最重要的注本郭慶藩《莊子集釋》的底本。
五、除了以上幾種本子,《莊子》還有以下幾類并不普及的版本:一類是存于《道藏》的本子,最早的是《道藏》卷344~351的明代刊本。還有就是明代的閔刻本、鄒刻本、吉蕩崇德書院本。最后還有清代王闿運刻本。
以上五類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莊子》的全部源頭。明白了這個,我們只要查對這些“祖宗”以及他們生出的“子孫”,就可以明白《逍遙游》中到底有沒有“鵬之大”了。
根據核查我們發現,在上舉五類本子里,這句話都是“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以我們目前的條件,肯定不能窮盡《莊子》所有的本子。但是,首先我們已經核對了這幾個最早的本子,都是“鵬之背”。在文義很明確、文句很通順的情況下,出現異文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我們可以根據幾種主要注本的校勘記,明確各種版本的異文情況。下面三種本子,是《莊子》版本校勘中最為細致的本子,窮盡了《莊子》的主要版本:
一、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世德堂本《莊子》。《四部叢刊初編》影印了這個本子。
三、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我們查對了這三個注本的校勘記,沒有發現關于“鵬之大”異文的記錄。
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又查對了二十多種通行的《莊子》版本,如:
(1)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
(2)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3)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1982年。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
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在靠得住的《莊子》的版本中,根本就不存在“鵬之大”的文本。
還有最后一種可能性,就是工作人員所說的另一個版本,是敦煌遺書的佚文,或者古鈔卷子的異文。于是我們又查閱了崗寺龍含《敦煌本郭象注莊子南華真經校勘記》(福井漢文學會,1961年)以及狩野直喜《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校勘記》(東方文化學院,1932年)。結果,前者沒有“鵬之大”,后者連《逍遙游》都沒有。
至此,我們可以肯定:以上高考題的答案,肯定不是“鵬之大”,而是“鵬之背”!
那么為什么這則報道會出現“鵬之大”為另一種版本的說法呢?
我們分析,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一是報道失實。可能工作人員也發現了《匯編》上答案的錯誤,但記者報道失實。但迄今為止,未見有相關部門出來反駁的報道。這一猜測似乎站不住腳。
二是工作人員失誤。受前面“鯤之大”的影響,《匯編》誤將答案寫成了“鵬之大”。而當被他人指出錯誤時,工作人員又找了“兩個版本”的理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由于相關人員的不負責任,無疑給不少答錯的考生分數,這對回答正確的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損害了高考的嚴肅性。既然答案有錯,就應該及時更正,而不應該隨便找個理由。
三是可能當前存在某書,確實是“鵬之大”。但這一書我們尚未找到,即便有,也是該書的訛誤,因為最早的版本和通行的版本都是“鵬之背”,甚至當地的教材也是“鵬之背”。因此,如果工作人員隨隨便便根據某一本書就定下答案,而不考慮眾多事實,這無疑是極為輕率的。
今年高考評卷過程中,工作人員產生的失誤頻發,安徽甚至出現了高考分數漏統的情況。因此我們建議,工作人員一定要萬分仔細,多方論證,以免給考生帶來不利的后果。產生錯誤后,一定要及時更正,而不要隨便尋找借口,畢竟高考牽涉到每一位考生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