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有《愚公移山》一文,選自《列子·湯問》,其中有兩則注釋有待進一步斟酌。
1.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2003年12月第1版)注:“〔雜然相許〕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
課本把“雜然”解釋為紛紛。“紛紛”的意思是:1.形容詞,形容(言論、往下落的東西)多而雜亂;2.副詞,表示(許多人或事物)接二連三地。(《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兩個義項用在此處,都不甚允當。其實這里的“雜”應解釋為“共同”,“雜然”是形容異口同聲的樣子,但強調的是“共同”。
《說文·衣部》:“雜,五采相合也,從衣集聲。”從此釋義,我們可以看出“雜”的本義由兩個義素組成:一是不同的事物,二是聚合在一起。因為事物的聚合必然是多方的,所以在使用中第一個義素常常脫落,只剩下后一個。如《國語·鄭語》:“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韋昭注:“雜,合也。”《呂氏春秋·仲秋》:“四方來雜,遠鄉皆至。”高誘注:“雜,會也。”
由“聚合”義引申出“皆、俱”義。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雜燒之”與上文“皆燒之”相對,其義相同。又如《國語·越語下》:“逆節萌生,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韋昭注:“雜,猶俱也。”再如《漢書·雋不疑傳》:“公車以聞,詔使公卿、將軍、中二千石雜識視。”顏師古注:“雜,共也。”《漢書·韋賢傳》:“是時王未就國,玄成受詔,與太子太傅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條奏其對。”上面這四句話中的“雜”都處在謂語動詞前面,作狀語,已經虛化為表總括的副詞。這樣的例句還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贅引。
“雜”與“然”組成“雜然”,多強調行動上的一致性,可解釋為“共同、一同”。《公羊傳》東漢何休《注》中有數例:
(1)諸夏之君宜雜然助之,反因其困而伐之。(《僖公二十三年》)
(2)陳坐欲與中國,被強楚之害,中國宜雜然同心救之。(《襄公六年》)
(3)刺諸侯既取虎牢以為蕃蔽,不能雜然同心安附之。(《襄公十年》)
(4)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數年,然后歸之,諸侯雜然侵之。(《定公四年》)
例(2)(3)“雜然”“同心”連用,義甚顯豁。例(4)《公羊傳》原文是:“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婁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可證何休注“雜然侵之”是指諸侯一起侵楚。
“雜”還與“共”組成“共雜”,如《漢書·賈捐之傳》:“乃下興、捐之獄,令皇后父陽平侯禁與顯共雜治。”所以說,在上古、中古“共同、俱”是“雜”的常用義。楊伯峻《列子集釋》“雜然相許”引晉張湛注:“雜猶僉也。”(“僉”音qiān,“全、都”義)張湛的生活時代與《列子》成書年代很近,所以,張氏對此詞很了解。他的解釋是可信的。
另外,《漢語大詞典》“雜然”條第4個義項是:“都;共同。《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列子·湯問》:‘雜然相許。’張湛注:‘雜猶僉也。’《新唐書·李愬傳》:‘會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軍中以為不殺祐之罰,將吏雜然不解。’”這一解釋非常正確,且其例證的代表性也很好,不僅溯源到了先秦,還推演到了唐代。
2.甚矣,汝之不惠。
課文注:“〔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句,先說‘甚矣’,有強調的意味。甚矣,太,非常。惠,通‘慧’,聰明。”
“甚矣,汝之不惠”是一個倒裝句,“甚矣”放在前面有強調的意味,這都很正確。但是說“甚”是“太、非常”的意思,就值得商榷了。“汝之不惠”中“之”的語法作用是取消句子獨立性,使“汝之不惠”成為一個句子成分,作主語。“甚矣”在句中作謂語,而“太、非常”都是程度副詞,是不能做謂語的。
其實“甚”在這里是形容詞,意思是“嚴重、厲害、過分”。這句話可直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過分了”。
“甚”有“嚴重、過分”義,古書中常見,古漢語詞典里大都能查到,我們不再舉例。但需要補充的是:“甚”常在口語中作前置謂語。如:
(5)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莊子·漁父》)
孫雍長教授譯:“漁父說:‘咦,你好學真夠強烈的了。’”
(6)客凄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莊子·漁父》)
孫雍長教授譯:“漁父的臉色變得有些凄涼,說:‘太厲害了,你的難以覺悟。’”
(7)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莊子·漁父》)
孫雍長教授譯:“孔子……說:‘你的難以教化也太厲害了。’”
(8)曰:“甚矣,子之不達也。”(揚雄《法言·問明》)
李守奎教授譯:“回答說:‘你的不通達也太過分了。’”
孫、李教授的直譯還是比較規范的。我們認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翻譯還是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為好,凡能一句對一句、一字對一字地翻譯的地方,應盡量按原文句式對譯,因為中學生剛剛接觸古文,籠統的意譯容易讓他們形成錯誤的認識,教科書中的翻譯把謂語譯成了狀語,句式變化較大,容易誤導學生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來理解“甚”。
參考資料:
〔1〕《十三經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3〕孫雍長譯《莊子》,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4〕李守奎《揚子法言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