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喧賓奪主”?其中的“喧”是什么意思?讓我們先看看辭書的解釋:
《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
客人的聲音比主人的還要大,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來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中國成語大辭典》將“喧”釋為“大聲吵嚷”;《漢語成語辭海》(武漢出版社)將“喧”釋為“聲音大而嘈雜”。
這樣解釋,似乎有悖于常理。稍懂一點兒禮貌的人,去別人家里做客,不會大聲吵嚷。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中大聲吵嚷,這樣的客人肯定是不受歡迎的,會遭到大家的鄙視和厭惡。這樣的客人,絕不可能奪去主人的地位。
其實,這個“喧”字,在此處不作喧嚷、喧嘩解,而應作顯赫解。《漢語大字典》:
喧?搖③顯赫貌。也作“咺”、“烜”。《禮記·大學》:“赫兮喧兮者,威儀也。”鄭玄注:“喧,本亦作咺。”孔穎達疏:“喧然,威儀宣美。”《爾雅·釋訓》作“赫兮烜兮”。《詩·衛風·淇奧》作“赫兮咺兮”。
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烜之言宣明也。《衛風·淇奧篇》‘赫兮咺兮。’毛傳云:‘咺,威儀宣著也。’《韓詩》作‘宣’,云:‘宣,顯也。’《大學》作‘喧’,《爾雅》作‘烜’,并字異而義同。”
所謂“喧賓奪主”,是說地位或儀表顯赫的賓客奪去了主人的地位。
《孟子·離婁下》:“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趙岐注:“與言者皆諂于貴人也。”右師是一位顯赫的權貴,他一進門,眾賓都爭先恐后地走上前去同他說話,而置主人公行子于不顧。這就叫“喧賓奪主”。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這也叫“喧賓奪主”。
將“喧賓奪主”的“喧”理解為“大聲吵嚷”,是把今義當成了古義,有望文生訓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