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稀飯”現在已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網絡用語,用來表示“很喜歡”,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相關網頁約79100篇。例如:
(1)我也粉稀飯cyndi王心凌的。(我們的天空網2005年2月20日)
(2)綠茶的口味偶向來都粉稀飯,吃不膩。(成都吃喝玩樂論壇2006年5月5日)
(3)主衛格調很不錯,我粉稀飯。(焦點裝修家居網2006年7月12日)
網上還有很多“粉”和“稀飯”單用的例子。如:
(4)摸摸它的頭,他會粉高興哦!(新浪網2004年7月27日)
(5)據專家調查,現在的大學生,40%學的是自己不稀飯的專業,但是又不得不學,目的就是出來能找個好工作。(天涯博客2004年7月27日)
還有“粉”和“喜歡”搭配、“很”和“稀飯”搭配的例子。如:
(6)偶粉喜歡的小公主們的照片!(榕樹下社區2006年12月10日)
(7)小店淘的外套,很是稀飯。(BuyRen網上購物論壇2005年11月12日)
這些例子中“粉”的意思都是“很”,做副詞,“稀飯”的意思都是“喜歡”,做動詞。顯然,“粉”和“稀飯”分別是“很”和“喜歡”的網絡替用語,“粉稀飯”是“粉”和“稀飯”的新組合,充當“很喜歡”的網絡替用語。
“粉”和“很”、“喜歡”和“稀飯”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寫法、輸入法也不一樣,這種替用關系的來源頗讓人費解。
其實,這跟臺灣的影視娛樂節目有關系。在臺灣,人們往往f、h不分,如上世紀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臺灣電視劇《追妻三人行》,片中的婆婆教孫女念繞口令“粉紅鳳凰飛”,就把五個字全讀成f聲母。“很”和“喜歡”是臺灣影視娛樂節目中的高頻詞,臺灣口音把h發成f,就成了類似于普通話的“粉”和“稀飯”。久而久之,網絡上不少年輕人追求新奇、好玩、時尚的說話方式,打字時就特意把“很”和“喜歡”打成“粉”和“稀飯”。
f、h不分不限于臺灣,還有很多漢語方言區都是f、h不分的,尤其是在合口呼中,或者f讀成h,或者h讀成f。最明顯的是湘方言和粵方言。湘方言如長沙、衡陽、株洲、湘潭、益陽、邵陽等地,都把“灰”讀成“飛”,“胡”讀成“符”。粵方言如廣州話,一律讀f,“分”=“昏”,“夫”=“呼”。另外,還有些能區分f、h的漢語方言區,仍有個別字可以f、h兩讀,如上海話的“虎”和“火”,讀h或f均可。所以,“粉稀飯”和“很喜歡”對廣大方言區的人來說,語音上是可以相通的,接受起來并不困難。
但是,在普通話和不少漢語方言中,f、h判然有別,雖然它們都是擦音,但一個是唇齒音,一個是喉音,發音部位相差很遠,為什么“粉稀飯”照樣有市場呢?這有聲學和語音學上的道理可講。如果用實驗語音學的儀器來測試,不同的音在語圖上能量集中區的位置和能量的大小都是不同的,差異越大聽感上的區別就越明顯,差異越小也就越容易相混。f、h的能量均較小,且都集中在低頻區,因此聽感上較接近。這樣,即使是f、h涇渭分明的人,聽感上f、h的差別也較其他音小得多,用“粉稀飯”代替“很喜歡”依然符合網絡用語和普通話語音相近的原則。
“粉稀飯”能大行其道,“粉”和“稀飯”的意義也功不可沒。“粉”有嫩嫩的感覺,幼小的東西天生令人喜愛。“稀飯”的流行和網絡上喜歡用食品來命名事物的潮流正好相合。2005年“玉米”“荔枝”“鴨梨”等超女“粉絲”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那么既然我是你的“粉絲”,我“稀飯”你似乎也未嘗不可了。
不過,無論“粉稀飯”也好,“粉”也好,“稀飯”也好,目前都僅作為網絡用語在網絡中使用,在規范的語言文字使用場合是不多見的,畢竟這種用法與普通話缺乏充分的關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被大眾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