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讀甘肅省蘭州市第一中學許金輝老師執教《赤壁賦》的教學實錄,感到他在文學鑒賞教學方面確有特點,能夠引領高中學生與蘇東坡一同“泛舟”,努力靠近葉圣陶先生所推重的閱讀佳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唯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
請看這個教學細節:朗讀之前,許老師問學生第一段該怎么讀。許老師循循善誘,啟發同學們進入那只江上扁舟去玩賞揣摩,從朦朧體會到靜謐,從靜謐體會到清風徐來、白露橫江、月色清澄的秋夜美景。他披露自己的感受:“老師覺得月亮寫得特別生動,‘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小船上的人正吟誦著關于明月的詩歌,月亮似乎聽到了,過了一會兒,就悄悄地從東山之上升起來,而且在斗牛之間徘徊,大家覺得這月亮怎么樣?(生答‘很多情’)……要是我們朗讀時激昂一下,估計那月亮就嚇跑了。”最后,順勢指明:“看來這一段咱們的確要讀得舒緩、深情,大家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體味那靜謐、朦朧的意境和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覺。”由朗讀,悄悄轉向參悟文字里的情懷,教學逐步深化了。
還有一個教學細節,也值得玩味:分辨了客人與蘇子的心態之后,許老師忽然提出一個問題:“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在這兩段中,似乎客人很悲觀,而主人卻很曠達?那么是不是說,這悲觀只屬于客人,而蘇子只有曠達呢?”學生似乎心有所感,卻未能結合作品的深層內蘊闡釋清楚。老師便適時道破底里——作者借客人的敘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悲觀,“主客問答反映的是蘇子本人在痛苦無奈中掙扎與超脫的過程”。后面,與這層意思相呼應的一個教學環節是:許老師別出心裁,采用刪改與對照的辦法,進一步引導學生體味、估量那只扁舟載著的深深愁懷:
師:……那咱們看看“客之悲情”這一部分。它太悲觀了,太消極了,不行,我們得把它刪去。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后緊接著寫“蘇子嘆曰:‘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大家看,這樣總可以吧?
生:我覺得“客之悲情”是萬萬不能刪的。……這個“客之悲情”不僅是客人的感情,也表達了蘇軾自己的悲傷。
師:這反映了他內心悲觀的一面。
生:對,實際上蘇子是借客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師:就是說,這樣一來,蘇子內心世界會展現得更全面、更真實,而后面理性的升華會更有基礎。
生:對,是這樣的。
就這樣,許老師循著他認定的解讀思路,和學生一起浮沉在蘇子“泛舟”的情境里,共歷那一次情感與思想的起伏碰撞,應該說具有對話的特質和個性。這堂文學鑒賞課,在努力復原作者心態原貌方面,在穿越歷史時空而體會原作意蘊方面,乃至在引導學生說出自己鑒賞的獨特體驗方面,都留下了探究的痕跡。
蘇東坡這篇黃州時期的代表作,思想情懷深邃而邈遠,在內涵要義的探索和評說上,掌握好深淺、寬窄的分寸,絕非易事。(二十多年前,我教高中文科班,曾經有過一次難忘的教學經歷。記得當時在壁報上貼出“求賢榜”,和同學們筆談赤壁舟中“主客論辯”的哲學思辨要義,深感其體悟的難度之大。)此課尚有可推敲的地方。比如這一條解釋:“似乎蘇軾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道路。我們如何來延續自己的生命,如何克服生命短暫的憂慮呢?可以創造一種永恒的價值,當我們創造了某種永恒的價值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可以得到一種延續。這樣看來,長江無須羨慕,天地也無須羨慕。”雖然是從原文里生發出來的閱讀感受,可畢竟屬于個人的推演,距離作品原意稍稍遠了一些,是不是略有過度闡釋的嫌疑?這還要再靜心斟酌。
由此,我想到經典文本閱讀與鑒賞教學的一個難題,即孤零零地選取某一篇名作來學習,教學的視角比較狹窄,可直接比照與參證的材料太少,很難窺見一種較為開闊、豐富、參差靈動的境界,阻礙了鑒賞教學的從容延展。我粗略檢索了一下,可用于高中鑒賞教學的黃州蘇作,當在一二十篇,包括詩、詞、賦、筆記小品和書札等。若從中精心篩選一批,編制成一組,各篇之間安置呼應聯絡的教學線索,如此對待經典,則更多一些自學為主、探究為魂、文質兼顧的改革風貌吧。這當然與教科書的編寫路數有關,現在這個編法,是值得質疑的。
退一步講,即便基本遵從目前的教學格局,也可以適當提高整合的力度。比如,教這一課,不妨引入《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一旦打開這扇比照與參證的門,教學設計思路自然呈現出另一番氣象了。其中可供探究的有趣的問題很多,教學不可能全面涉及,但精心梳理出蘇子貶至黃州前后的文學之旅(也是思想之旅)的基本軌跡,連綴上一顆顆詩文的珍珠,“泛舟”的精神區域、文學區域和語文教學區域會更開闊。語文學習本身的積淀、內化、提升自然也包含在里邊了,效果可能更好。
如此栽種精神的、文學的、語文的種子,將會產生長遠的教育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