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欄目自創辦以來,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他們認為這些生動精彩的教學片段或故事給他們帶來了鮮活的理念、知性的思考,希望多刊發這類文章。同時,他們也對一些片段或故事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期我們選發幾篇,以饗讀者。
《杜十娘非死不可》(《語文建設》2006年第9期)記錄了一個教學片段。〔1〕
“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魚之腹。”閱讀至此,同學們為杜十娘的悲劇惋惜不已,一同學情不自禁地嘆息:“杜十娘可以不死!”經過老師統計,持同樣看法的人約占十之七八。于是老師就此發問:“十娘不可能委身孫富。既然‘十娘可以不死’,那么,不妨為十娘設計生路。在李甲‘中道見棄’之后,十娘還有什么出路呢?”
此時,教師的第一個失當行為出現。
教師之所以這樣做,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課堂上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學生對十娘沉江的合理邏輯存在不同認識。其實,邏輯既然合理,那么,對它本不存在認識的同與不同問題,存在的倒是學生是否發現了那個合理邏輯的問題。所以,著眼點應放在對那個邏輯的尋找上。那個邏輯在哪兒?不言而喻,只能在文本之中。學生閱讀時出現這一問題的癥結在于未能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因而未曾注意到或忽略了主人公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與其所面對的生存境遇之間的矛盾,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進一步讀書,深入感受文本,直到與那個合理邏輯不期而遇。現在,老師卻錯誤地引導學生作游離于文本的“生路設計”,其結果可想而知。果然,當“可以不死”派與“非死不可”派討論得不可開交時,教師不得不迅速轉換話題,因為“覺得這一爭執的意義不大”。
其實,既然大部分學生認為杜十娘可以不死,那么,教師可以順理成章地讓學生拿出證據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樣的證據如果存在的話,也只能存在于文本之中。從寫作學的角度看,杜十娘如果真的存在不死的可能,那么,就意味著文本在組織其必死的邏輯上出了問題。而實際上,這個證據是不存在的。因此,可望學生在找證據的過程中找到相反的證據,從而豁然開朗,推翻自己不正確的看法。
“十娘脫身的可能性不能說很大,也不能說沒有。問題在于,十娘為什么沒有脫身之想,或者說作者為什么不讓十娘脫身?”
這是此時此刻教師的點撥。我們讀原作,清楚地知道,如果杜十娘拒絕委身孫富,葬身江魚之腹就是她此時此刻唯一的選擇。這一點,執教老師也是心知肚明的,他認為杜十娘之死是存在著合理邏輯的,這就是說,十娘是無法脫身的。但現在他又認為,十娘脫身的可能性不能說很大,也不能說沒有,這樣做必然會對學生理解文本產生極大的干擾,因為老師事實上已暗示杜十娘除了委身孫富和葬于江魚之腹外還有另外的出路。
如果說第一句話對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產生了錯誤的導向的話,第二句話則在文學理論常識上作了錯誤的傳授。這是執教老師的第二個失當行為。
應該說,“十娘為什么沒有脫身之想”這一問題提得本來不錯,假如沒有后面的“或者說作者為什么不讓十娘脫身”這句話,學生極有可能找出那個合理邏輯。因為這一問題是要通過閱讀文本才能解決的。現在,“十娘為什么沒有脫身之想”與“作者為什么不讓十娘脫身”被老師看成了兩個彼此等值的問題。而“作者為什么不讓”的問題,被學生(包括老師)看做一個可以通過思辨解決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又一次與文本失之交臂,再一次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機會。事實上,它們本不是一個問題。前一個問題涉及的是杜十娘的性格,后一個問題涉及的是作家的創作構思。這兩個問題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存在聯系的兩個事物并不意味著就是一回事,也就是說,不意味著作者就可以一廂情愿地做出“不讓杜十娘脫身”的決定。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存在著某種外在的客觀依據,存在某種不得不如此的原因的。現實主義小說中,人物的命運是人物性格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通過人物的選擇來完成的,這種選擇固然蘊涵或承載著作者的思想,但卻不是一個可以任意為之的行為。這種選擇必須在兩個前提下實現才是真實可信的:一是真實再現了人物生存的環境,二是尊重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如果作者無視以上兩點,那他的作品就是虛假的、不真實的。文學史知識告訴我們,恰恰是這一點,成了優秀作品與庸俗作品的分水嶺。作家的創作實踐也證明,許多時候,作者為了忠實地反映社會現實而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創作初衷,乃至寫出有違于自己意愿的作品。所以,作者只能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和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圖對人物的選擇做出粗暴的干預。由于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所以,老師認可的看法竟然是:“從根本上說,十娘之死決定于小說的悲劇性質。”這就是說,不是杜十娘選擇了死亡,而是作者賦予了小說悲劇的性質。這就使學生錯誤地認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對人物命運作出無所顧忌的裁決。
閱讀課上學生的發言,使一些本來潛隱的閱讀理解活動凸現了出來,執教老師應對學生的討論作全程監控,適時指出討論的錯誤和不當,使學生得到閱讀策略方面的知識和訓練。這應該是課堂討論的價值所在。但是,在這里,我們卻看不到老師對學生沒有根據的和錯誤的言說進行指正。這是教師的又一失當行為。
下面是從學生的發言中摘出的幾條,它們未能引起老師的任何反應:
為李甲而死,毫無價值。
十娘是一個戀愛至上主義者。
現實生活中始亂終棄之事屢見不鮮,而像十娘這樣以死抗爭之人卻少之又少,這種過激行為不值得提倡。
杜十娘是“為李甲而死”嗎?且看杜十娘跳江前說的一段話:“誰只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議,中道見棄,負妾一片真心。今日當眾目之前,開箱出視,使郎君知區區千金,未為難事。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命之不辰,風塵困瘁,甫得脫離,又遭棄捐。今眾人各有耳目,共作證明,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這里有的是對李甲的怨恨、痛心和斥責,對自己命運的悲嘆。所以,杜十娘是死于幻滅,死于過正常人生活的夢想的落空。事實上,恰恰因為她不是為李甲而死,所以才是光彩的,否則就真是毫無價值了。
杜十娘是“戀愛至上主義者”嗎?課文中說:杜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志;又見李公子忠厚志誠,甚有心于他”。可見杜十娘有心于李甲有很現實的考慮,完全不同于所謂的“戀愛至上主義者”。
前兩例暴露的是學生對文本信息提取不足或者缺乏綜合分析能力的問題,第三例則是一個有待于提高和充實的關于正確看待文學形象的能力和知識的問題。如果教師對這些問題置若罔聞,聽之任之,會讓學生形成錯覺,這顯然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