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敏感的成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會產生新詞語。新詞語不僅是符號,體現出語言的豐富,而且也在影響人們 的思維,“鏗鏘玫瑰”的出現和流傳正是這一語言現象的體現。
“鏗鏘玫瑰”最早見于香港歌手葉倩文的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鏗鏘玫瑰”:“她從不依賴誰……鏗鏘玫瑰,用驕傲的花蕊,想擺脫那四季的支配,她說,誰怕誰。”無獨有偶,200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內地歌手田震也演唱了一首《風雨彩虹,鏗鏘玫瑰》:“風雨彩虹,鏗鏘玫瑰,再多憂傷,再多痛苦,自己去背;風雨彩虹,鏗鏘玫瑰,縱橫四海,笑傲天涯……”葉倩文歌中詠唱的是面對厄運不屈服、不退縮、不逃避的女性,田震歌中頌揚的是頑強拼搏的中國女子足球運動員。
仔細推究,“鏗鏘玫瑰”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詞語。“鏗鏘”是形容詞,多用來形容聲音響亮而有節奏,如李劼人《死水微瀾》:“京戲,雖不大懂,而調子的鏗鏘,卻很清楚。”王蒙《躊躇的季節》:“李劫夫的歌更鏗鏘有力。”但是在“鏗鏘玫瑰”中,“鏗鏘”置于“玫瑰”前,賦予“玫瑰”這一喻體以有聲有色、旗幟鮮明、大刀闊斧的感覺。在漢語中有“呼呼風聲”的用法,這很好理解,因為風本來就能發出“呼呼”聲。而玫瑰卻無論如何不可能有鏗鏘的、類似于鑼鼓鳴響的聲音的,為什么也能說“鏗鏘玫瑰”呢?“鏗鏘玫瑰”產生之初的具體語境是歌詞,歌詞屬于詩歌體裁,詩歌創作的特殊需要在這里起了決定性作用。詩歌語言有時要刻意追求表義的含混性和跳躍性,以便豐富詩句內涵,擴大想象空間。為達到這個目的,詩人往往使用通感等手法來營造含蓄、朦朧的意境。王維“色靜深松里”以聽覺上的“靜”字來描寫水色。鏗鏘是聽覺的感受,玫瑰則靠視覺體驗,《鏗鏘玫瑰》的詞作者李宗盛巧妙地利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在兩種不同感官的體驗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這樣做既生動,又能強化意義的表達,還體現出現代藝術所追求以及現代公眾所樂見和期待的“陌生化”效果。
在語言使用上,“陌生化”指脫離慣常思維和陳舊因襲的語言范式,通過大膽的想象和特殊的語言組合方式,對常態語言進行遠程超越,以加大詩化的力度。詩人們有時為了收到正常語言秩序所無法產生的詩意效果,大膽地利用語法反常,實現語言的活化。正如有的詩論家所言,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
“鏗鏘玫瑰”是完美的結合,表達了現代年輕女性追求獨立、熱愛自由的時代精神,同時又保留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所賦予的含蓄、溫柔、秀美的東方女性傳統美德。“鏗鏘玫瑰”正是新一代中國女性特征與魅力的完美詮釋。這也是“玫瑰”能“鏗鏘”起來的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