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里,有句子云“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有的教材(如人教社大綱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解釋句中關鍵詞“卻”時說:“卻,動詞,退出來?!笔聦嵣?,“卻”在此句中不應被看做動詞,而應被看做副詞;其含義也不是“退出來”,而是“又,再,還”。
“卻”字在古文獻中寫作“卻”,從ㄗ(跪立的人),其基本意義為“退”,《廣韻·藥韻》云:“卻,退也?!焙蠼浿鸩揭辏皡s”字漸漸還被賦予“推辭,拒絕,消除”等義。表達這些動詞性含義的“卻”字,在古文獻中大量存在。如:
(1)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賈誼《過秦論》)
(2)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孟子·萬章下》)
(3)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4)高宗消桑谷之變,以政不以言;景公卻熒惑之異,亦宜以行。(《論衡·變虛》)
在“退”這個核心意義上稍加引申,“卻”產生了“返回”的意義。如《史記·封禪書》:“(新垣)平又言:‘臣候日再中?!禹曋?,日卻復中?!奔葹椤胺祷亍?,則必是又一次重復主語的行為動作,于是“卻”字就被賦予了“又,再,還”的意義。如:
(5)恐其門閉固而難啟,遂晝日先刻斷窗欞四條,卻以物支柱之,如舊。(王度《古鏡記》)
(6)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李白《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7)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從以上三例,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卻”字在承接上文、進一步闡釋上文內涵時,一般作副詞“又,再,還”講,且多與動詞性結構連用。在《孔雀東南飛》中,“卻與小姑別”就是緊承上文“上堂拜阿母”而進行的又一個行為動作,所以把“卻”譯為“又”是比較合適的。
另外,從詩歌內部邏輯上講,也應將“卻”譯為“又”。因為把“卻”解釋為“退出來”,有這樣一個前提:在劉蘭芝告別婆家時,婆婆坐于正堂之中,而小姑則身在他處。所以劉蘭芝在與婆婆告別后,還要從正堂“退出來”,去找小姑話別。與這個前提相對,我們同樣也可以提出另一種假設:在劉蘭芝與婆婆告別時,小姑并未身在別處,而是隨侍在母親身旁。在這個假設條件下,劉蘭芝與小姑話別完全用不著從正堂“退出來”。很明顯,教材的解釋在這個假設面前無法說通。而把“卻”字譯為“又”,則可以圓滿地解決上述兩方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