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城煤業集團中學的張江波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份別開生面的閱讀教學實錄。他教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授課特色突出,試采擷數端,羅列如下。
1.抑揚頓挫地誦讀。請看這個教學片段:
(學生齊讀課文)
師:很整齊,聲音很洪亮。請聽老師范讀。
(老師范讀)
師:老師的讀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生:有感情,注意停頓。
師:文言文誦讀講究四個字:抑揚頓挫。文言文的味道就在其中?,F在,請大家仿讀原文。
師:好,請停下來。我想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找找剛才的感覺。
(學生讀)
張江波老師追求“文言文的味道”,通過示范朗讀讓學生“嗅”出這種味道,“仿讀”然后親自感覺之,咀嚼之,品嘗之。他引用古訓告誡學生:作文者情動而感發,率性成文,閱讀者須反復誦讀,仔細品味,方能把握行文思路,進而把握其主旨。這是讓大家反復誦讀的緣故。
2.縱向繁體板書。除課文標題外,張老師還這樣板書了劉勰《文心雕龍》中的一段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這篇課文與書法有著深刻的聯系,如此安排板書活動,對于營造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氛圍,無疑具有一定的“催化”價值。
3.啟發學生捕捉誦讀之后的原初感受,進入文本涵泳本意,并將個人感受與原文相關語句加以對照、融合。比如這個教學片段:
師:好一個“人之常情”!常情常態,言之有理。但請大家注意“情隨事遷”。情因何事而遷是本文關鍵,我們后面再說?,F在,大家說說,從原文看“悲”從何來?
生:我覺得是因為人生很短暫,所以有時候很高興,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師:用原文說呢?
生:“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還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就像曹操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4.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以此作為啟發和引領,且對關鍵問題敢于居高臨下、鞭辟入里地講解詮釋,傳授自己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這里,僅僅引張老師講授“游目騁懷”的一段妙語:
古人造語一向極為簡省、形象。試想一下,在會稽之蘭亭,賞自然之美景,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觀、俯察”嗎?“騁”字偏旁為馬。在俯仰之間,體認“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其心定亦當如縱馬奔攬,心胸豈不為之開闊?想來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古文的語言質感想必大家也有所認識吧?
5.教師的授課語言中,文言成分較多。其中多數為援引古人成句,也有化用古人語句的,還有一些是教師臨場即時脫口而出的“準文言”。后兩種,選幾則摘記于下:
——目何以游?懷何以騁?
——人生之美好短暫,享樂之永不滿足,生命之終歸于寂,信夫!
——那么,“情隨事遷”中的“事”,說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時代背景,諸位以為然否?
——說得不錯!當王羲之與謝安、支遁、許循等四十余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豈能不樂?信可樂也!
以上這五個方面的特色,使得這個教學案例氤氳著一種特殊的氣息,姑且稱之為書卷氣吧。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卷氣自有其產生、集聚、彌散的過程,那是執教者從潛心為學到憑心從教的漫長經歷。因為心中有了漢語文,有了漢語文的華嚴典麗、博大精深,有了攀登文化高峰的浪漫追求,他的語文教學實踐自然就會呈現出云蒸霞蔚的崢嶸氣象,所謂書卷氣不過是一個表征罷了。
教學行為總會有其深層的理念支撐,盡管有人尚不能自覺地認識到這一層,繼而作出哲學層面上的觀照。張江波老師是自覺的,他認為:“語言是我們的生存場,它不可以對象化,正如水中的魚永遠不可能知道水是什么一樣。因此,對語言的把握主要是領悟式的,而非概念式的?!币虼耍毁澇砂褜W習語文和學習知識畫上等號。他說:“如果將語文等同于知識,將語文等同于表達技巧,那么人的感性就會喪失。而感性是人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基礎。”“在感覺和經驗之外,我們還需要用心來思考和領會。”這是一種特殊的直覺,而“用自然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是多么淺薄?!薄纱?,我們能夠追溯到張老師教學理念的核心部分,即:游目騁懷于鮮活深邃的漢語文世界,引領學生像魚兒一樣涵泳在語言文字海洋里,和海洋一同生存、成長和發展。這堂文言閱讀課是他實踐自己教學主張的一次嘗試,或許還多少留下了一點遺憾,但特色是鮮明的,有教學的厚度,彌散于其中的書卷氣使人難以忘懷。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語文教師就是語文教師,應該有自身的鮮明印記,而書卷氣要算是一種特質吧。手里捧著文質兼美的經典文本,要想真正學到其文與質的美,靠什么呢?靠教師引領學生涵泳,通過反復實踐來達到較高境界,使技能獲得、能力養成與素養發展和諧地交織在一起,甚至融合在一起。遺憾的是,重重疊疊的大小考試、測驗、評比、排隊之類,嚴重扼殺了語文課和語文教師的書卷氣,功利化玷污著母語教育,這是在走向死路,是無論如何不能容許的。
但愿書卷氣早日匯合成清風祥云,護佑著漢語文教育的千年圣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