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江波,男,山西晉城煤業集團中學語文教師。多次獲市級優質課評比一等獎,連續多年評為市級先進教育工作者。
2004年參加第一屆“海威杯”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獲一等獎。2005年11月獲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學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突出貢獻獎。2006年11月參加山西省第七屆“金鑰匙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大賽,獲一等獎。
篤信海德格爾之語“語言是存在的家”,反對將語言工具化。堅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以反思自身立場為教學前提,力避盲從與獨斷,教學注重傳統與現代思想的碰撞。
教育觀點
語文與“我”的關系
從根本上說,語文教學始終在闡釋一個核心話題,即語文與“我”的關系,這個“我”指任何與語文打交道的人。不存在脫離主體性的客觀的語文。
執著于“語文是什么”是沒有意義的。當追問“語文是什么”時,潛在的理解是,語文是可以對象化的,像自然科學一樣,也可以把它做成一種客觀的知識體系。這種認識在現階段中學語文教學中普遍盛行。西方哲學特別是海德格爾哲學對語言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擺脫這種將語文工具化的傾向。海氏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1〕我們生活在語言中,是語言在塑造我們,而不是我們在使用語言。語言是我們的生存場,它不可以對象化,正如水中的魚永遠不可能知道水是什么一樣。因此,對語言的把握主要是領悟式的,而非概念式的。〔2〕
有趣的是,海氏的這種理解與我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頗為近似。有弟子問王陽明:“天下無心外之物,彼深山中有一枝花,自開自落,與吾心有何相干?”他答道:“汝未看此花時,則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汝看此花時,則汝心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3〕習慣在關系中把握意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根植于傳統中。
因此,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語文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一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知識,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而是說還有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很多人把語文當做知識來處理,如比喻就是本體與喻體的對應關系。但明白了何為比喻,卻不是誰都能創造有生命力的比喻,有生命力的比喻是以對宇宙與人生有深刻的感悟為前提的。
如“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離開了作者對生命消逝方式的體會,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比喻。又如“我愿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這靜默的毀滅,并不使我懊喪,只要我的愛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涼的額,親密地攀緣上升”,離開了作者對愛情的獨特理解,這樣的比喻也不會產生。很多人在學了詩歌之后,津津樂道借景抒情,但離開了對“枯藤、老樹、昏鴉”等所蘊涵的自然與人的關系的領悟,誰也寫不出杰作《天凈沙·秋思》。
事實上,如果將語文等同于知識,將語文等同于表達技巧,那么人的感性就會喪失。而感性是人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基礎。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有一段話值得我們反復品味和領會:“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美的事物與人的關系被表達得如此直接而深刻!
二
有一句語文界共知的話:“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表明了語文學習的廣泛性和現實性。也就是說,對生活多觀察、多領悟,就是在學習語文。比如,高中生通過對生活的思考,展現自身與世界的關系,表達出來,寫成文字,就是在從事語文學習。學習語文不一定非得借助教材,那種以為把教材學完后,語文就學到手的觀點,是荒謬的。所以韓寒說,“語文是初二以后就不必存在的學科”,這話固然偏激,卻有他自身真實的體驗作為依托。
現在的問題是,思考生活需要有一些標準,一些可以憑借它作出判斷的原則,需要有立場。我們生活在21世紀,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但現代生活的困境之一是,由于標準、原則的缺席,人們難以作出選擇。
過去兩三百年是西方啟蒙運動高漲的年代,那個年代催生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核心價值觀念。這些觀念不因年代長短、地域相隔、血緣不同、種族不一而變得不適宜。它們是自由與平等、民主與寬容、人權與主權等觀念。這些普遍價值觀念的出現,是人類的偉大發現,也是人類的希望所在!就像古希臘人演繹“歐式幾何”是從公理出發一樣,自由、平等、民主、寬容等是人類社會的公理,是不可動搖的原則。只有從它們出發,并回歸它們,我們才有可能不人云亦云,從而獲得理性,而不是深陷于盲從與獨斷。現在的語文寫作是無關痛癢的,它在有意回避以上重大命題,回避現實中觸目驚心的丑惡,結果它贏得了成績,卻忽略了人。
比如自由,自由不僅屬于自己,同時也屬于他人。個人在行使自由的同時,應該遵循不妨礙他人自由的原則,否則,任何人都無自由可言。馬丁·路德·金的偉大就在于,他擔心因追求自由而傷及無辜,他擔心因追求自由而走向非正義,所以他在宣言中說:“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與仇恨之杯痛飲。”
又如寬容。寬容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因為人是不完善的,所以沒有人永遠是先驅者,事實上,先前的先驅者倒極有可能蛻化為守舊者。所以,房龍在《〈寬容〉序言》中寫道,守舊者“并不是天性殘忍”,新世界的人們也沒有像當年對待先驅者那樣對待守舊者。這種認識根植于對人及人性的深刻洞察。
當“虐貓”事件在網絡傳播,朝鮮試射核導彈,巴以沖突無休止地爆發,恐怖活動傷及大量平民時,我們就會明白史懷哲的憂慮:“我要呼吁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
當這個時代以種種的量化指標來掩蓋它內在的空虛時,羅曼·羅蘭的話就會提醒我們,對時代的評價標準決不是單一的,經濟的極大繁榮若缺少來自精神層面的審視,只能命名為鄙俗的物質主義;當我們身陷孤獨需求援助時,羅曼·羅蘭的話又顯得語重心長:我們需要的是靠心靈而偉大的“友人”,而不是什么“救世主”!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該向教材的編者及作者致敬!
三
學習語文關鍵要學會思考。
《我與地壇》中有段景物描寫,無意之中向我們道出了隱藏的秘密:
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徹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意味深長的格式:剝蝕……浮夸,淡褪……炫耀,坍圮……高墻,散落……玉徹雕欄,然后留下的是蓬勃的生命本真狀態!
常識和經驗告訴我們,地壇是荒蕪的,但史鐵生卻看到了“園子并不衰敗”。所以,在感覺和經驗之外,我們還需要用心來思考和領會。
同樣的道理,在史懷哲那里表達為“直覺”。他提醒我們,用自然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是多么淺薄。
教學實錄
師:《蘭亭集序》既是書,又是文。當時的人對這個書帖的評價非常高,說它是“天下第一行書”,謂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個“之”字,每個“之”字的寫法都不一樣。
余秋雨說:“筆墨是一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曰:“讀其書,誦其詩,想見其人。”后來我們經常把它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之一,即知人論世。(板書)那么,也就是說,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背后那個獨特的人,一個獨特的內心世界,一份對人生的獨特感受。(縱向繁體板書課題:蘭亭集序)
師:現在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破題。請看題目,我們需要知道兩個問題:(1)集,即蘭亭集;(2)序,即蘭亭集序。抓住了這兩點,就能比較好地把握這篇課文。關于《蘭亭集序》的由來,我們先看課文注解①,請一位同學來讀,大家仔細聽。
(學生朗讀)
師:注意,“集”有二解,一為集會,二為詩集。下面請大家齊讀課文,訂音正字。
(學生齊讀課文)
師:很整齊,聲音很洪亮。請聽老師范讀。
(老師范讀)
師:老師的讀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生:有感情,注意停頓。
師:文言文誦讀講究四個字:抑揚頓挫。文言文的味道就在其中。現在,請大家仿讀原文。
師:好,請停下來。我想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找找剛才的感覺。
(學生讀)
師:劉勰《文心雕龍》中有一段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縱向繁體板書)說的是,作文者情動而感發,寫成文章,讀文章的人反復誦讀,仔細品味,就會把握行文思路,進而把握其主旨。這也是讓大家反復誦讀的緣故。
師:下面誰能說一下誦讀本文后的原初感受?
生:蘭亭周圍的環境非常秀麗,古人在此一觴一詠非常盡興,古人今人對生死的感受是一樣的。
師:很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等。剛才那位同學也提到古今之人對生死有同感,那么,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本文的情與志,如何?
(老師朗讀第一段)
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乃人生之至樂!本文也說“信可樂也”,那么,樂從何來?
生:美景,剛才已經說過。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們學過《論語·侍坐》,其中有關于暮春的一段描寫,讀后給人一種逍遙之感,跟本文所寫有相似之處,所以,曲水流觴,飲酒賦詩,肯定很快樂!
師:說得不錯!當王羲之與謝安、支遁、許循等四十余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豈能不樂?信可樂也!
師:在這一段中,我最欣賞四個字,或者說一個四字語,誰能猜想到?
(一個學生小聲嘀咕“游目騁懷”)
師:你怎么知道?請談談感受,如何?
生:因為這四個字表現了作者集會之后的高興心情。
師:還有嗎?給大家點一下。目何以游?懷何以騁?
生:這是使動用法。使目游,使懷騁。
師:那么,不從語法的角度理解,你作何感想?
生:很有意境。
師:對。古人造語一向極為簡省、形象。試想一下,在會稽之蘭亭,賞自然之美景,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觀、俯察”嗎?“騁”字偏旁為馬。在俯仰之間,體認“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其心定亦當如縱馬奔攬,心胸豈不為之開闊?想來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古文的語言質感想必大家也有所認識吧?
師:閱讀第二段。本文前面說“信可樂也”,后面又說“豈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樂”至“悲”,突然嗎?
生:不突然。前面寫山水之樂,然后提及“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闡發生死之感,樂極生悲,人之常情嘛。
師:好一個“人之常情”!常情常態,言之有理。但請大家注意“情隨事遷”。情因何事而遷是本文關鍵,我們后面再說。現在,大家說說,從原文看悲從何來?
生:我覺得是因為人生很短暫,所以有時候很高興,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師:用原文說呢?
生:“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還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就像曹操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師:的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古人筆下,常常出現對人生的感慨,就像他們說的,“人生如白駒過隙”,我們也不過是“光陰之逆旅,百代之過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用古人的話,怎么說?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師:人生之美好短暫,享樂之永不滿足,生命之終歸于寂,信夫!
師:前面我們談到,情隨何事而遷是解讀本文的關鍵。現在,我們通過第三段中最難理解的兩句話來探討,這兩句話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同學們作何感想?
生:讀課文注解。
師:難理解吧。有兩點需要清楚:(1)“一死生”“齊彭殤”的由來;(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由來。我試著給大家解讀一下:
莊子《齊物論》中談到,“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意思是,沒有誰比殤子更長壽,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是短命的。這就是“一死生,齊彭殤”的由來。莊子目睹時代戰亂,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與死的界限。用他的話說就是,“以道觀之,則萬物莫不為一”。
而魏晉之際,為我國歷史上又一動蕩黑暗時期,士人感到人生無常是極為普遍的事情。當時很多有名的士人,紛紛丟棄了自西漢以來篤信的儒家學說,信仰道家思想,縱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選擇世外桃源隱居避世。至少,本文中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淝水之戰時的謝安是后來出山的)所以,時人持“一死生,齊彭殤”的生死觀是不足為奇的。
但問題是,道義上的持守與具體的人生感受總是不全然相符的。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憑道家學說,固然可以使人逍遙避世,忘情于山水之間,但實在地說,生與死又怎能是一樣的呢?王羲之就領悟到了這個矛盾。他從人生的實際感受出發對道家學說提出了質疑,所以才會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兩句話。也許正如歌德所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人生誰又能說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隨后寫道……寫什么呢?大家一起讀。
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師:那么,“情隨事遷”中的“事”,說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時代背景,諸位以為然否?
(下課鈴響)
師:很遺憾,還沒完,下課時間到了,謝謝大家。
〔1〕[德]比梅爾著《海德格爾》,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2〕郜元寶譯、張汝倫校《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3月版。
〔3〕王陽明著、閻韜注評《傳習錄》,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