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的選教課文,教學這篇課文,我采用的是學生課內自讀的方法。
指導學生自讀這篇課文主要分兩步:一是文本研讀,二是為安妮寫墓志銘。
通過對文本的自讀、自析、質疑和釋疑,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步是讓學生為安妮寫墓志銘。
我先簡要介紹了墓志銘的一般寫法。墓志銘是古代一種悼念性的文體,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贊揚死者的功業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銘的。墓志銘一般由別人撰寫,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也有自己生前撰寫的,如普希金十六歲在彼德堡皇村中學讀書時就曾為自己寫了幽默的墓志銘。寫墓志銘要求敘事概要,文字簡約。
接著我讓大家為安妮寫墓志銘,要求不拘泥于古代的程式,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安妮其人、其事,寫出自己對安妮的一份敬意,可以用第一人稱來寫,也可以采用對話的形式。
學生對寫墓志銘極感興趣,紛紛凝神靜思,積極動筆,一時間教室內鴉雀無聲。
五分鐘后,學生開始交流。
先讓用第一人稱寫的同學發言。
話音剛落,封瑩同學就首先說:“無論我在天堂還是在地獄,我總希望人間變成天堂。”
全班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呂律成同學吟誦起模仿普希金寫法的詩來:
如果注定了我出生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鳥
如果永遠注定了被現實捉弄
不要灰心
不要放棄
要知道
經歷過暴風雨的鳥
它的翅膀一定會充滿力量
只要勇敢地飛
就一定可以越飛越高
越飛越自由
大家對這首詩并不看好,認為未能緊扣安妮的個性色彩來寫。
接下來我要求采用對話寫法的同學進行交流。
陸宇翔同學隨即發言:“偉大的猶太少女,愿你在烈火中獲得永生,來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同學們同樣表現出異常興奮的情緒。
大個子薛晨說:“流浪人,你若見到貝爾森集中營,請報告德國的公民們,我們遇害此地,至死執著于我們的理想。”
同學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視角,既以安妮的口吻來寫,又是巧妙的對話。
采用第三人稱寫的同學占絕大多數,都各具個性,文采斐然。不少是重在表現安妮精神的。
殷尋:渴望撲滅戰火的猶太少女!——在天堂中永生。
劉婧婧:如果戰爭是惡魔,她就是惡魔身上的一縷白雪!坐在墓碑上的靈魂,帶著猶太人的氣息,她輕輕地伸出手,“To be or not to be?”聽到了嗎?
語文科代表吳倜珺也采用詩體式寫法,給人以美的感受與深刻的沉思:
一朵潔白的睡蓮,
生長在污穢的沼澤,
綻放在純凈的藍天。
可惜,
她融化了。
在撫摸陽光的柔軟之前,
自由的翅膀不屬于她。
她沉睡在這里,
盡管不能自由地隨風飄蕩,
至少,
在這里,不再有血,火光,魔鬼和死亡。
也有不少重在表現《安妮日記》不朽價值的:
李冠:一位用一本日記、一顆心和一條生命去追尋光明的猶太少女安身于此。年輕的安妮走了,留下了黑暗中、鐵蹄下、光明的、純真的手跡。
何克宇:當人們與撒旦為伍進行一場殺人的游戲,一位猶太少女握起耶和華的筆寫下了另一部圣經。
劉暢:她走了,日記變成了人們心中的日月,照亮了黑暗中的歧路。
這些墓志銘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并且能讓人知道墓主是誰。但也有幾則墓志銘因刻意追求新和異,讓人費解,如:
張玄同:這里是安妮的地獄與天堂,唯一的心靈幸存者——猶太少女——安妮。安妮猶太少女,未完成的高尚,戰爭——新和平的前哨站。
徐煦:圣潔的櫻桃以為恪守了八年的青春,他們想看看藍天。
同學們對上述兩則墓志銘持否定意見,建議他們課后重寫。
也有的缺乏個性。
薛亮:她不是耶穌的背叛者,而是人類的和平鴿。
邰思:她以最純潔的姿態,活在那個殘忍的年代。得以永生……
單意:她還沒走,她還要看見世界的和平。
劉舒薇:戰火中的無辜犧牲品,將長眠于此,但仍翹首以盼和平的到來。
王姍冉:那些曾經受傷的地方就生長出了思想。
對于上述中的前三例,同學們認為應將句前的“她”改成“安妮”,且內容上要有側重。
第四例中“戰火中的無辜犧牲品”之后應加上“——一位猶太少女”。第五例借用名言,建議換成自己的。
這節課的文本解讀部分屬常態教學,費時不多但很有必要。為安妮寫墓志銘則屬于教學的創新設計,是組織學生進行遷移訓練的一種方法。事實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文本有了更深刻、更具個性的理解,而且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能主動追求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得體。在訓練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其良好思維品質的訓練也有了抓手,思維的敏銳性、深刻性、廣闊性、辯證性都有所體現。學生的情感投入是真實的,審美體驗也是深刻的。雖然是自讀,但能把讀和寫有效結合起來,讀有本可依,寫有源頭活水;讀得實在,寫得快樂。整節課動靜有致,使語文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對話和交流的過程,成為追求精神享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