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懲罰
教師能否懲罰學生是教育教學中的熱點話題。韓冬、殷有敢在《教師寬容品德與“綠色懲罰”》一文中認為,教師擁有合理性懲罰權,這種懲罰是一種“綠色懲罰”,這種懲罰應該:1.合理合法。懲罰是一種教育措施,要杜絕為了懲罰而懲罰,應處處考慮懲罰的教育性,而不是追求對教育對象的傷害程度。合法是對教師懲罰行為的一種法律規范,懲罰權要在一定范圍內行使,不能超出法定的合理界限。2.以尊重、信任為前提,這樣會讓教育對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抗情緒,相對冷靜地面對懲罰;也有助于教育對象形成堅強的性格,能培養教育對象的責任感,能鍛煉其意志和品格,從而增強其抵制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3.講究適度,追求和諧。以不傷害教育對象的身心為底線,懲罰教育對象后,教師應主動協調師生之間對立的情緒,真誠地表示教師對教育對象摯友般的幫助心理,避免教育對象孤立教師。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母語教育的建設
母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紐帶,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隨著中國的發展,母語及其文化遇到有史以來的第三次危機。王和平在《論母語教育及其文化的價值與建設——母語教育,我們丟失了什么?》一文中對母語教育的建設提出了如下建議:1.立足民族本色和特點。(1)提高對母語教育和民族文化的認知,加強母語教育及傳統文化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重視古典文學和文化的學習和繼承,營造崇尚傳統文化的氛圍。(3)充分根據母語的特點進行教學,充分體現漢民族母語的魅力。(4)要抓根本,抓基礎:文字、詞匯和語言。(5)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母語教育觀,要深入了解母語的特點,不斷提高自身母語水平,實現從工匠型、技術型向專家型的轉變。(6)積極改革和完善母語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7)正確認識和定位英語的地位和作用。(8)加強主流文化建設及校園文化建設。(9)引導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母語教育觀念。(10)努力倡導和建立規范、簡潔、準確、富有邏輯和文采的書面語。(11)廣泛吸收現代科技、文化成果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母語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現代意識。2.積極正確地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母語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教育學報》2007年第3期)
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
課堂的多向、多元、多樣化延伸常常會讓教師感到無所適從。這個問題的出現,表明教學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轉型階段。對于這個階段的教師而言,核心問題就是合理地處理“放”與“收”的關系。孫元濤的《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對此進行了探析。1.課堂教學中的“放”應該做到以下三點:(1)有向,它強調的是一種導向。教師不能因為多元化的訴求而放棄教育本該具有的理性啟蒙與價值引導的責任。同時,課堂開放的有向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課堂教學枝蔓蕪雜,離題太遠。(2)有度,就是要有節制、有限度。課堂開放的重要表征是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處于積極狀態中。這需要教師善于設問,以問導思,促使每個學生都真正進入解題過程。但是,要謹防由原來的“滿堂灌”演變為“滿堂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注重提煉出“大問題”,切忌在“小問題”上兜圈子。(3)有序,它強調的是問題呈現的序列性和層次性。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進程中應當注意尋找問題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決定這一關系的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教材內容的基本邏輯關系,二是學生的心智特點。2.課堂教學中的“收”應該做到以下兩點:(1)注重反饋的層次性和針對性。教師要在學生的思維狀態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及時反饋。這里所說的有價值的信息至少包括兩方面:一是學生思維中的創新節點;二是學生表達和思維中所呈現出來的錯誤理解或思維困境。(2)在集聚與轉化中生成新質。課堂的開放是要通過“放”來達到更好的“收”,在“放”與“收”的變換中集聚出新的能量與智慧。
(《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
聽說讀寫關系芻議
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謝水泉在《聽說讀寫關系芻議》一文中認為:1.語文教學須以讀寫為主,這取決于:(1)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發展順序:正常兒童到學齡時已掌握日常交際所需的口頭語詞,其通用聽說能力也基本成熟,但書面語詞的掌握和通用讀寫能力的形成還是空白。(2)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主要存在讀寫材料之中。(3)對于范圍和難度相同的內容,會聽說未必就會讀寫,而會讀寫則一定會聽說。(4)隨著科技的發展,網上交流逐漸成為普遍的交際方式。較之以聽說形式進行的交流,以讀寫形式進行的交流的質量和影響更勝一籌。就言語信息的甄別、選擇、改造和創新而言,讀寫也具有聽說無法比擬的優勢。2.閱讀與寫作應緊密結合,這取決于:(1)二者具有互補性。閱讀是運用語詞把心外之文轉換成心內之文的過程,只讀不寫,閱讀所得就會迅速模糊;寫作是運用文字把心內之文轉換成心外之文的過程,而心內之文來自對直接生活的觀察體驗和對間接生活——文本的閱讀。(2)二者在語文教學中有共同的目的和對象。讀寫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文本信息的讀寫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常用語詞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學中繁多的文本信息只有作為閱讀和寫作的共同對象,即讓學生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加以學習和運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目的。
(《中國教育學刊》2007年第5期)
從思維訓練角度評價語文課堂教學
評價一節語文課,角度不同,標準也不同。陳玉秋在《從思維訓練角度評價語文課堂教學》一文中概括出語文課堂教學思維訓練的四大層次,認為可以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的標準。1.最低標準:認知性閱讀思維訓練,主要是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客觀梳理。通常對學生提出如下要求:(1)能夠認字、釋詞、通讀課文;(2)初讀后能夠復述文本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夠理清課文段落、情節結構;(4)能夠參照文本注釋或提示回答簡單的問題。2.核心標準:理解性思維訓練,主要是訓練學生邏輯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維能力。在這一水平層次上,教師通常要求學生做到如下幾點:(1)能從文本中提出問題并分析問題;(2)能把幾個問題綜合、概括起來形成一個問題鏈;(3)能概括文本的主旨、作者的創作意圖;(4)能分析作者采取的藝術手法和表現的主旨的關系。3.高級標準:評價性閱讀思維訓練,在這一層次上教師對學生提出如下要求:(1)能評價文本內容的性質和價值;(2)能評價文章表達的技巧和風格;(3)能評價文本的背景、社會作用及時代意義;(4)能評價作者的態度及情感傾向。4.最高標準:創造性閱讀思維訓練,主要著眼于“求新求異”。在這一層次上,教師要常引導學生:(1)自己發現問題;(2)用發散思維多角度想問題;(3)善于假設推理;(4)能夠接受不成熟現象;(5)討論問題不機械,重變通性。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中小學教師如何選擇教育科研課題
張徐健在《教育科研課題不等于什么問題都研究》中指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首先要學會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分析問題,就是要將發現的問題劃分成科研問題和非科研問題,標準有以下五點:1.問題要能納入教育及其分支學科的知識體系中加以研究和處理;2.問題要具體,有明確的界定,不能籠統含混;3.問題的前提必須是正確的;4.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存在的;5.問題應該探討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解決問題的性質、對事物了解程度和探求的深度來看,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描述性問題,主要是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敘述,了解現狀,探討“是什么”的問題,通常只涉及一個變量;2.相關性問題,主要是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密切程度,探討“如何”的問題,通常涉及兩個變量,這類問題不宜做教研課題;3.因果性問題,主要是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或規律性,探討“為什么”的問題,通常也涉及兩個變量。
(《河北教育(綜合版)》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