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在瀏覽報紙、網絡等媒體時,發現“緊箍咒”一詞頻頻出現,頗引人注目。在中國期刊網中國重要報紙數據庫中檢索標題“緊箍咒”,共發現1149條;檢索標題中的“戴緊箍咒”,發現相關報道273條;檢索“念緊箍咒”,發現263條。可見,“緊箍咒”使用頻率相當高。既然使用頻率這樣高,那么究竟什么是“緊箍咒”?“緊箍咒”是怎樣使用的呢?
《漢語大詞典》收錄詞條“緊箍咒”,釋為:“《西游記》里唐僧用來制服孫悟空的咒語,能使孫悟空頭上戴的金箍縮緊,使他頭疼難忍,因稱。常用以比喻束縛人或使人難受的事物。《紅樓夢》第七三回:‘這里寶玉聽了,便如孫大圣聽見了緊箍咒一般,登時四肢五內,一齊皆不自在起來。’葉紫《豐收》二:‘生活的緊箍咒,隨即把這整個的農村牢牢地套住。’參閱《西游記》第八回、第十四回。”再查閱《西游記》,“緊箍咒”也作“緊箍兒咒”。《西游記》中,“緊箍咒”出現4例,“緊箍兒咒”出現26例,如:
(1)老母道:“東邊不遠,就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我那里還有一篇咒兒,喚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兒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記心頭……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第十四回)
(2)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行者叫道:“頭痛,頭痛!”那師父不住的又念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斷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時,他就不痛了。伸手去頭上摸摸,似一條金線兒模樣,緊緊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斷,已此生了根了。(第十四回)
(3)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什么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薩再去捉弄他人。(第一百回)
從例(1)中我們可以看出“緊箍咒”實際上喚做“定心真言”,是觀音菩薩讓唐僧念的;從例(2)可知,孫悟空頭上戴的是一條金線兒模樣的“金箍”。例(3)也清楚地告訴我們,孫悟空頭上戴的是一個金箍,而不是“緊箍咒”。因此,所謂“緊箍咒”是觀音菩薩送給唐僧用來約束孫悟空的一種咒語,只要唐僧念動咒語,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就會縮緊,使它頭疼難忍。可見《漢語大詞典》對“緊箍咒”的解釋完全正確。
理解了“緊箍咒”的來歷和用途,我們再來推敲“戴緊箍咒”的說法,就會發現它的不當之處。因為《西游記》中孫悟空戴在頭上的并不是緊箍咒,而是金箍,緊箍咒是使金箍縮緊的一種咒語,并不能戴在頭上。
報紙上與“緊箍咒”經常搭配的還有“套”“加”,還用量詞“道”修飾,如:
(4)近年來,“五一”黃金周已經被商家套上了一層固定的宣傳循環期的緊箍咒,他們在宣傳中往往都是新意難出,這也是很多市民對黃金周日趨麻木的一個重要因素。(《江南時報》2007年5月4日)
(5)為保證今冬供暖質量,沈陽市的各家供暖企業又被加上了一道“緊箍咒”——實行打分制,69分以下為不合格……(《時代商報》2006年10月10日)
這樣的用例在報紙中非常多,但根據我們分析,它們也是很不恰當的。
“緊箍咒”一詞的正確使用方法是同動詞“念”搭配,如:
(6)政府部門要維護好基金市場秩序,保障基金投資者合法權益,就決不能“心慈手軟”,該給騙子們念念“緊箍咒”了!(《市場報》2007年4月2日)
(7)盡管美國電視網、電視廠家以及電視機機頂盒生產廠家對電視數字化做出一定努力,但由于市場需求不旺,發展遇到不少困難。于是,美國國會近兩年一再“念緊箍咒”,督促有關各方加快實現數字化的步伐。(《環球時報》2003年5月7日)
總之,我們認為,“緊箍咒”是一種咒語,它既不能“戴”也不能“套”,而是用來念的。